教室外的海洋課2.0 海委會X臺東縣均一高中以雙槳書寫海洋文化之旅

教室外的海洋課2.0 海委會X臺東縣均一高中以雙槳書寫海洋文化之旅

【記者 王雯玲/高雄 報導】「孩子們,天還未亮,我們就要Pasiwali──啟程航向綠島⋯⋯你們要用什麼樣的心境去面對這段未知的旅程呢?」為讓國人從心航向海洋,海洋委員會吹響「復振航海文化力」的號角,號召全民投入航海文化再生。5月3日週六清晨臺東縣均一實驗高級中學串聯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TOCC),帶領師生家長實踐南島祖先的智慧,從臺東縣卑南鄉杉原灣出發,經過近6個小時的航行,跨越40公里的黑潮洋流,抵達綠島南寮漁港,重現南島語族跨越黑潮的歷史航線。

南島文化是臺灣世界觀的延伸,是流動於臺灣人血脈的記憶。海洋委員會為解鎖國人共享的海洋密碼,創新從人文視角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邀請公私各界一起以「船」為載體,「出航」為核心架構,建構臺灣的海洋知識,傳承航海與造舟技藝,更進一步透過藝文創新轉譯海洋,讓臺灣成為真正的海洋國家。

海委會表示,臺東縣均一實驗高級中學教學團隊響應海洋委員會「復振航海文化力」的號召,串聯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向陽薪傳木工坊、長濱船團、Funsky天文星空教育、暖築工作室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單位,讓學生們從傳統智慧及文化尋根為始,接著親自動手傳承造舟技藝,學習操船、划船的各種技能。將所學應用到真實的海上,乘著浪、迎著風,踏上祖先的航路,身體力行實踐南島語族的航海文化,非常難能可貴!

均一高中表示,今年正式啟動「跨越黑潮的登島計畫」,以舟船為教室,與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合作,對學生進行3個月的密集培訓,融合傳統造舟與現代海洋科學,展現跨域整合的教育精神。不僅累積60小時的實作訓練,包括划行技術、水域安全與團隊協作,同時也進行文化與環境的學習,課程涵蓋南島語族遷徙史、海洋環境知識與原民航海文化,強化學生對土地與海洋的理解,培養文化認同與永續意識。

此次18位G11探索教育水組學生是由11位女學生與7位男學生共同組成,並在學務主任舒兆瑞、高睿哲、莊信鴻、舒奕等教師及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理事長江伊茉所組成的戒護團隊帶領下前往綠島。學生們用汗水與勇氣成功橫渡黑潮,也感性表示「不顧一切的將每一槳划到最完美 並沒有賦予它任何意義 僅將它視為往前的動力」。

「這不僅是一場地理上的橫渡,更是一段文化認同與內在能力的啟航。」校長白珮璇表示,學生在真實海況中與風浪共處、與夥伴協力前行,親身體會南島祖先仰賴自然力量航行的智慧,並在過程中培養文化自信與冒險精神。

海委會表示,均一高中的課程兼具海洋教育實作與文化扎根,藉由融合海洋教育、原住民文化、跨域學習與STEAM實作的教育實驗,逐步帶領學生從「認識」到「實踐」,從「航行」到「內化」,以行動回應海洋呼喚,用青春航向蔚藍航道。

海委會強調,「跨越黑潮登島計畫」不僅是課程成果的展現,更是對未來海洋教育模式的深刻啟發;學生們划出的每一槳不只是距離,也是一段尋覓與開創臺灣與海洋連結的重要軌跡。透過這段航行,也讓國人看到,臺灣未來的年輕人可以勇敢、堅強、歡樂地迎向挑戰。

海洋委員會以「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創新從人文的視角,推動公私協力、跨域資源整合,從靜態到動態,以海洋知識建構、造舟技藝傳承、航海能力提升及海洋藝文擴散,持續推動國人迎風啟航,探索海洋,期盼未來能夠有更多團隊共襄盛舉,一起投入海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豐富國人海洋文化底蘊,推動向海發展的自信。(圖/記者王雯玲翻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