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鄭欽模/俄國對烏克蘭的滲透顛覆

特別軍事行動之前,俄羅斯早已對烏克蘭進行了廣泛且深入的顛覆與滲透,其程度甚至讓普京深信,烏克蘭政府已經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俄烏示意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一、前言
「一個缺乏韌性、不具抵抗力的社會,是獨裁者最喜歡的獵物,也是戰爭最可能降臨的地方…。」普京發動俄烏戰爭之初,以「特別軍事行動」稱之,避開侵略、戰爭之嫌,也否定了烏克蘭的主權國家地位。根據普京的開戰演說,烏克蘭極具侵略性且是西方的魁儡,是一個納粹化的軍事恐怖政權,而俄羅斯對烏克蘭「去納粹化」、「去軍事化」旨在維持區域的安全與和平。這些話總結了2014年以來,俄羅斯在烏克蘭進行的認知戰與假訊息。特別軍事行動之前,俄羅斯早已對烏克蘭進行了廣泛且深入的顛覆與滲透,其程度甚至讓普京深信,烏克蘭政府已經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根據知名的安全研究學者Barry Buzan的定義,顛覆是透過非武力手段挑戰「國家機制」,來瓦解政治體制的合法性及其統治能力。而在非傳統安全的研究中,滲透常表現為特定價值觀與論述的長期或高強度植入,例如透過文化交流、學術合作等管道影響目標群體的「價值觀或理念」。實務上顛覆與滲透通常被交互運用,以獲致相輔相乘的效果。開戰前這種來自俄羅斯的「複合型威脅」,在烏克蘭可謂鋪天蓋地,而普京的特別軍事行動可被視為對烏克蘭長期顛覆與滲透的最終表現。當一個社會被高度有系統地滲透,政府的治理職能即可能被顛覆,在烏克蘭的例子裡,普京最終需要做的,就是發動一場特別軍事行動,來改變烏克蘭的政權,或甚至吞併整個烏克蘭。
二、政治滲透與扶持代理人
對國會的滲透是顛覆國家政權甚至併吞他國最有效的方式,一如18世紀末,俄、普、奧對波蘭國會(Sejm)的滲透,最後導致波蘭的三次瓜分。在俄烏戰爭前,俄羅斯早已大量滲透烏克蘭最高拉達(Supreme Rada, 烏克蘭國會),主要的親俄的政黨,如「多區域政黨」(Party of Regions)和「反對平台–為生活」(Opposition Platform — For Life),後者在2019年選舉後成為了主要的親俄政治力量,與俄羅斯關係密切或堅定親俄立場的議員大都來自這兩個政黨,及另外一個小黨「反對派集團」(Opposition Bloc party)。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競選總統前間,親俄政黨獲得俄羅斯多面向的支持,因而能在國會掌控可觀的席次。
在親俄政黨中,堪稱俄羅斯代理人的親俄議員,主要有曾任亞努科維奇顧問且與普京頗有交情的維克多·梅德韋丘克(Viktor Medvedchuk)、曾任烏克蘭能源部長及副總理的尤里·博伊科(Yuri Boyko)、及國會議員伊利亞·基瓦(Ilya Kyva)等人。這些親俄派議員多數主張烏克蘭不應加入北約或歐盟,他們利用議會的影響力來制衡親西方派的提案,而支持烏克蘭與俄國的經濟合作及政治聯盟。尤其透過親俄議員在國會掩護,俄羅斯遂能順利進行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層面的各種滲透。
從2014年開始,親俄議員在國會中推動一系列法案,削弱烏克蘭的親西方政策。親俄議員更試圖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相關法案,並推動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廣場革命(Maidan Revolution)之後,親俄議員組織一波一波的抗議活動,試圖推翻新上任的親西方政府。他們在國會中表達反對意見,試圖癱瘓國會的運作,更動員支持者進行街頭抗議。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之後,許多親俄議員支持俄羅斯的行動,並試圖在國會中合法化這一行為。他們通過提案和聲明,表達對俄羅斯行動的支持,並藉此影響公共輿論。
三、操作經濟槓桿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經濟滲透是一個多方面的過程,涉及能源、貿易、金融和社會文化等領域。這種滲透不僅影響了烏克蘭的經濟結構,也對其政治獨立性造成了挑戰。例如俄羅斯經常透過調整天然氣價格或供應量來施加壓力,影響烏克蘭的政策選擇。最顯著的例子即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透過長期協議與債務陷阱,使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深度依賴俄方。能源依賴導致烏克蘭在政治上面臨困境,俄羅斯經常利用能源問題來影響烏克蘭的內部政策,阻礙其向西方靠攏的努力。
俄羅斯也利用貿易政策影響烏克蘭的經濟發展。例如在2013年,為了阻止烏克蘭和歐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商品實施了貿易制裁,導致烏克蘭經濟受到重創,迫使烏克蘭政府重新考慮與歐盟的貿易協議,俄羅斯藉此承諾提供6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此使得烏克蘭在經濟上對俄羅斯的依賴進一步加深。俄羅斯也經常透過提供貸款和投資來增強對烏克蘭的經濟影響力。俄羅斯政府及企業在投資烏克蘭的金融、能源和基礎設施等相關產業時,經常會附帶政治條件,這些條件通常在協助親俄勢力的興起。
四、假訊息與認知戰
早在2014年之前,俄羅斯已經對烏克蘭的媒體環境進行了深入的滲透,其目的在操控輿論,塑造公眾對於俄烏關係及烏克蘭內部政治的認知。透過控制媒體,俄羅斯致力削弱烏克蘭的民族認同感,強化親俄勢力的影響。俄羅斯積極收購或直接控制烏克蘭的媒體,來影響新聞報導的內容。例如俄羅斯國營媒體「今日俄羅斯」(RT)和「俄羅斯-1」(Rossiya 1)電視台在烏克蘭擁有多個播出渠道,並通過這些平台散播親俄觀點。俄羅斯也經常透過提供資金的方式支持親俄媒體,幫助其在烏克蘭的運營,並支持親俄的媒體人。
在認知戰方面,俄羅斯透過社交媒體與各種官方、非官方管道散播「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威脅論」,例如誇大烏克蘭右翼團體如「亞速營」的影響力,將其塑造為「迫害俄羅斯族」的象徵。更指控烏克蘭政府實施「種族清洗」,加劇了族群間的不信任與恐懼。這種認知戰的背景乃是透過當年「戰勝納粹」的集體記憶,醜化烏克蘭為「法西斯的幫兇」的論述。最具體的實例是,汙衊當年同時反抗蘇聯與德國佔領的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Organization of Ukrainian Nationalists, OUN)為「納粹合作者」。
隨著局勢的演變,親俄媒體逐漸從散播假訊息進化到針對烏克蘭政府的施政缺失進行攻擊。如不斷強調澤倫斯基的親西方政策,並未使烏克蘭的經濟轉好。如網路媒體「報導者」(The Reporter)指出:「親俄媒體的輿論攻勢,不是為了合理化俄羅斯的侵略、也不是為普丁辯護,更不是要說服烏克蘭民眾俄羅斯比歐盟好,而是放大烏克蘭政府的缺失。」總之,從2014年至2022年,俄羅斯透過媒體滲透和輿論操控,相當程度地影響了烏克蘭的公共認知,削弱烏克蘭的民族凝聚力和對西方的支持。這一策略不僅使得烏克蘭內部更加分歧且脆弱,也為後來普京的軍事行動鋪平了道路。
五、歷史、語言與文化滲透
俄羅斯戰前透過系統性的歷史敘事重構與文化認同干預,試圖削弱烏克蘭的主體性。例如將基輔羅斯(Kievan Russia)定義為「俄羅斯民族的起源」,強調烏克蘭民族乃是俄羅斯民族的一部分。2021年7月18日普京親自在克里姆林宮的官網發表一篇文章「論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否定烏克蘭的民族獨立,強調烏克蘭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俄羅斯也在頓巴斯地區及克里米亞設立「偉大衛國戰爭紀念館」及「俄羅斯帝國將領雕像」,強化當地與俄羅斯的歷史連結。俄羅斯的文化滲透,主要在塑造「俄烏的單一族群屬性」的認知,為政治與軍事干預提供合法性。
為強化國家認同與民族團結,烏克蘭於2019年制定「國家語言法」,限制俄語在公共領域的使用。俄方隨即將此政策操作成「文化滅絕」,指控烏克蘭政府壓制俄語使用,來激發俄語族群的不滿,俄羅斯也在烏克蘭的俄語區推動俄語保護運動,從語言上強化俄羅斯文化在烏克蘭的影響力。其他諸如資助親俄非政府組織,如「俄羅斯世界」基金會(Russian World Foundation)在烏克蘭設立俄語中心,宣揚「俄語為東斯拉夫文明的紐帶」等,維持俄語在烏克蘭的強勢語言地位。
俄羅斯也透過東正教會(Moscow Patriarchate)長期控制烏克蘭教區,利用宗教來強化俄羅斯認同。反對烏克蘭正教會(Orthodox Church of Ukraine, OCU)的獨立地位,指控烏克蘭自主教會不但「背叛共同信仰」,而且是對俄羅斯「屬靈安全」(Spiritual Security)的威脅,普京甚至將其作爲入侵烏克蘭的部分藉口。俄羅斯的擴張主義充斥著彌賽亞(Messiah, 救世主)的精神,莫斯科更自認是「第三羅馬」。普京自上台以來曾多次試圖將自己塑造成基督教文明的守護者,為其對外擴張尋找合理化的藉口。
六、揭開戰爭的序幕
根據美國學者Robert Person 和 Michael McFaul的研究,烏克蘭加入北約並非普京真正的恐懼所在,普京深知現階段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機會極小。侵略烏克蘭主要是因為烏克蘭的民主進程威脅了他的政權。普京的目標是削弱烏克蘭的民主,並試圖恢復對其的控制。俄羅斯持續支持頓巴斯反政府軍的軍事行動,不但使烏克蘭因處於「交戰狀態」且有「領土糾紛」而無法加入北約,龐大的軍事支出更使的烏克蘭的經濟雪上加霜。媒體(報導者,The Reporter)引述烏克蘭政治學者賀蘭(Olexiy Haran)的觀點:「俄羅斯並不是真的想佔據頓巴斯,頓巴斯只是莫斯科控制、破壞烏克蘭改革的工具。」賀蘭進一步強調:「對普京而言,最重要的是維持其統治權力」。
促使普京發動戰爭的因素很多,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滲透與顛覆顯然是重要的決策依據。負責對烏克蘭情報業務並滲透烏國政客的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第五處,戰前給普京的情報顯示,烏克蘭對俄羅斯的入侵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基輔居民甚至會夾道歡迎俄軍入城。有報導指出俄羅斯的劇本甚至安排了親俄政客,曾獲得烏克蘭國家英雄勳章的尤里·博伊科接替澤倫斯基,並籌組親俄政權。這樣的樂觀情報讓俄羅斯初期的特別軍事行動看起來更像是一場遊行而不是入侵。普京隨後對該處包刮負責人謝爾蓋·貝塞達(Sergey Beseda)在內的150名官員進行逮捕,顯然對其「情報失誤」極度不滿。無論如何,普京認知中那個被滲透得毫無抵抗力的烏克蘭社會,尤其是一個充滿第五縱隊的烏克蘭國會,絕對是誘發他發動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結論
總體而言,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滲透是多方面且相互交織的,對烏克蘭國會的滲透,尤其是親俄政黨的興起,使得烏克蘭的政策選擇受到嚴重影響,這些政黨推動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阻礙烏克蘭向西方靠攏的努力。俄羅斯還透過經濟槓桿手段,特別是在能源供應方面,進一步加深了烏克蘭對其的依賴。最後,俄羅斯的媒體滲透與假訊息戰略,相當程度地影響了烏克蘭的公共輿論,削弱了烏克蘭的民族認同感,並加劇了社會的分裂。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深度干預,也反映了普京政權對於維護其自身權力的迫切需求。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俄烏戰爭的序曲,為後來的軍事衝突鋪平了道路。透過這一系列的行動,俄羅斯不僅意圖改變烏克蘭的政權結構,甚至試圖吞併整個烏克蘭。對照當今中共對台灣的滲透,台灣人應該不覺得陌生,只能說「如有雷同、絕非巧合!」
●作者:鄭欽模/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黎榮章/川普關稅炸彈 台灣輿情「疑美論」升高?
名家論壇》單厚之/蔣萬安禍水東引 藍白更難面對大罷免
名家論壇》楊威利/美國造艦速度緩慢與無人艇的搭配
- 記者:nownews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