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對台戰略模糊政策雖不完美 但確實奏效

美國學者孔明尚今天撰文指出,華府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雖不完美,但確實奏效,他認為在當前情況下,維持戰略模糊最能保障美國和台灣的利益。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孔明尚(Michael Cunningham)說,美國對台的「戰略模糊」政策製造了雙重嚇阻力,有助避免台海發生衝突:中國和台灣都不敢挑起戰爭,北京怕美國會介入,而台灣則擔心美國不介入。戰略模糊政策雖不完美,但確實奏效。

他認為,放棄戰略模糊、轉而採取更明確的美國對台政策提議並非毫無道理。舉例來說,當台灣遭遇攻擊,而美國正式承諾進行軍事干預,將使未來的美國總統難以削弱對台灣的支持,並確保北京永不認為攻擊台灣不會蒙受重大軍事損失。

然而,轉向戰略清晰製造的問題,可能會比解決的問題還多。

孔明尚指出,美國對台做出類似防禦條約的正式安全承諾,可能會跨越北京「反分裂國家法」所概述的紅線,恐迫使中國領導階層對這樣的事態發展採取武力回應。台灣意識到這種風險,很可能會抵制與美國建立任何這類正式條約的安排,使其無法實現。

在沒有正式安全承諾的情況下,戰略清晰又引起了不同的顧慮。目前還不清楚戰略清晰是否會被視為比現行政策更加可靠,但這麼做可能會讓北京認定華府的終極目標是台灣獨立,進一步升高緊張局勢。

為了維持雙重嚇阻力,同時避免不必要地激怒中國,許多提高戰略清晰度的嚴肅建議都呼籲設置條件。然而,將美國安全承諾加上明確條件,又會帶來其他問題。

文章指出,明確表態美國僅在台灣遭到無端攻擊時進行防衛,不符合美國利益。即使台灣挑釁北京,美國在台灣的經濟和安全利益也不會因此消失。儘管美國政府公開承認這一點並不明智,仍應避免製造任何可能阻礙美國根據利益採取行動的法律或理論障礙。而戰略模糊提供了這樣的靈活性。

同時,明確表示某些灰色地帶戰術不在承諾範圍內,會鼓勵北京使用這些戰術,這些戰術目的在逐步使統一成為既成事實。戰略模糊可能是應對這種本質上模糊的戰爭形式最有效的方法。

孔明尚認為,戰略模糊並不完美,但確實奏效。戰略模糊的可靠性足以讓北京認為一旦攻擊台灣,美國將會進行軍事干預。在這種情況尚未改變以前,維持戰略模糊最能保障美國和台灣的利益。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