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西雅圖分享台灣經驗 以數位工具化解信任危機
台灣無任所大使唐鳳日前在西雅圖分享台灣數位治理經驗,她表示,台灣以促進社會溝通互動的「利社會」媒體平台,還有開源工具和公民參與機制,大幅提升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她也提到過度依賴生成式AI會削弱社會公民參與。
美國科技網站GeekWire報導,前數位發展部長唐鳳近日在西雅圖市政廳,分享台灣邁向「利社會」(pro-social)數位治理發展的過程,並與美籍華裔科幻小說家姜峰楠(Ted Chiang)進行爐邊談話。GeekWire於15日刊文介紹唐鳳所述的台灣經驗。
目前擔任台灣無任所大使的唐鳳指出,社群媒體製造民眾對立是平台設計所導致的結果,並非不可避免,「我們因此開始運用自己的利社會媒體工具來連結不同系統」。
2014年,台灣民主陷入危機,社會出現反服貿(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聲浪,政府支持度降至9%。唐鳳當時為一名程式設計師,也是反服貿的太陽花運動領袖之一。
唐鳳回憶,社群媒體進一步擴大了社會的憤怒情緒,「我們,程式設計師、記者、社運人士、參與者,與50萬名走上街頭的民眾,還有線上民眾共同合作。我們部署開源軟體來協助辯論直播。我們搭建了對話網絡」。
包括唐鳳在內的幾位太陽花學運領袖後來受邀進入政府或公共政策領域。她分享說,「我們最初使命是化解因分歧所導致的信任危機」,她與同事開發了新的溝通管道,運用「利社會」媒體,針對不同議題、像是疫情時代的衛生措施,尋求大眾共識。
她指出,「我們經常看到A群體與B群體在社群媒體針鋒相對,因他們對彼此的認知往往是扭曲的刻板印象」,透過將少見共通點轉化為共通知識,減少了對立。
她說,民眾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度逐漸提升,到2020年,信任度已超過70%,這並非偶然,從9%上升至70%,這是長期持續邀請公民參與、搭建溝通橋梁的結果。
GeekWire報導指出,相較之下,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美國聯邦政府信任度大約維持在14%至27%。報導也列舉出台灣的搭橋策略。
第一,透過電腦輔助形成共識,唐鳳提到自西雅圖發展出的Polis平台,能夠即時收集並濃縮眾人意見。第二是線上公民議會,推動「對齊大會」,經過線上公民審議,超過85%公民,無論年齡、性別、政治立場,都能支持符合整體方向的措施。
第三為嚴謹的事實查核,公民領袖建立民間事實查核協作平台Cofacts,由志工包括許多高中生組成,以便在早期識別假訊息。第四則是開源模式建立,唐鳳闡述,當民眾對數位服務方式不滿意時,可以依需求修改開源組件,應用於商業領域。
唐鳳也提到,台灣的數位工具包含人工智慧(AI)運用,但主要靠傳統的AI(GOFAI),而不是生成式AI。她認為,過度依賴生成式AI會讓社會的公民參與弱化,儘管軟體工具可以幫助規劃公共政策方向,但人類不應放棄掌控方向盤的權利。
她舉例,「我和我的化身(avatar)說話,你和你的化身說話,我們的化身相互對話。這就像去健身房看那些機器人在舉重一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合作不該被人機互動所取代。
美國科技網站GeekWire報導,前數位發展部長唐鳳近日在西雅圖市政廳,分享台灣邁向「利社會」(pro-social)數位治理發展的過程,並與美籍華裔科幻小說家姜峰楠(Ted Chiang)進行爐邊談話。GeekWire於15日刊文介紹唐鳳所述的台灣經驗。
目前擔任台灣無任所大使的唐鳳指出,社群媒體製造民眾對立是平台設計所導致的結果,並非不可避免,「我們因此開始運用自己的利社會媒體工具來連結不同系統」。
2014年,台灣民主陷入危機,社會出現反服貿(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聲浪,政府支持度降至9%。唐鳳當時為一名程式設計師,也是反服貿的太陽花運動領袖之一。
唐鳳回憶,社群媒體進一步擴大了社會的憤怒情緒,「我們,程式設計師、記者、社運人士、參與者,與50萬名走上街頭的民眾,還有線上民眾共同合作。我們部署開源軟體來協助辯論直播。我們搭建了對話網絡」。
包括唐鳳在內的幾位太陽花學運領袖後來受邀進入政府或公共政策領域。她分享說,「我們最初使命是化解因分歧所導致的信任危機」,她與同事開發了新的溝通管道,運用「利社會」媒體,針對不同議題、像是疫情時代的衛生措施,尋求大眾共識。
她指出,「我們經常看到A群體與B群體在社群媒體針鋒相對,因他們對彼此的認知往往是扭曲的刻板印象」,透過將少見共通點轉化為共通知識,減少了對立。
她說,民眾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度逐漸提升,到2020年,信任度已超過70%,這並非偶然,從9%上升至70%,這是長期持續邀請公民參與、搭建溝通橋梁的結果。
GeekWire報導指出,相較之下,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美國聯邦政府信任度大約維持在14%至27%。報導也列舉出台灣的搭橋策略。
第一,透過電腦輔助形成共識,唐鳳提到自西雅圖發展出的Polis平台,能夠即時收集並濃縮眾人意見。第二是線上公民議會,推動「對齊大會」,經過線上公民審議,超過85%公民,無論年齡、性別、政治立場,都能支持符合整體方向的措施。
第三為嚴謹的事實查核,公民領袖建立民間事實查核協作平台Cofacts,由志工包括許多高中生組成,以便在早期識別假訊息。第四則是開源模式建立,唐鳳闡述,當民眾對數位服務方式不滿意時,可以依需求修改開源組件,應用於商業領域。
唐鳳也提到,台灣的數位工具包含人工智慧(AI)運用,但主要靠傳統的AI(GOFAI),而不是生成式AI。她認為,過度依賴生成式AI會讓社會的公民參與弱化,儘管軟體工具可以幫助規劃公共政策方向,但人類不應放棄掌控方向盤的權利。
她舉例,「我和我的化身(avatar)說話,你和你的化身說話,我們的化身相互對話。這就像去健身房看那些機器人在舉重一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合作不該被人機互動所取代。
- 記者: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16日專電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