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安全會議 吳怡農:歐洲AI軍事應用值得台借鑑
為期3天的慕尼黑安全會議落幕,「壯闊台灣聯盟」創辦人吳怡農分享現場第一手觀察,指出歐洲人工智慧軍事應用正加速發展,各國積極推動軍民合作,防務經驗值得台灣借鑑。
慕尼黑安全會議16日落幕,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等全球領袖齊聚,在慕尼黑發表重要演說。
吳怡農受慕尼黑安全會議邀約,成為今年論壇的台灣公民代表,歷經3天密集又扎實的議程,吳怡農於會議落幕當天向中央社第一時間分享他在現場的觀察。
積極發聲台灣必須參與國際安全對話
針對此行目的,吳怡農首先表示,很開心台灣終於回到這場重要的國際安全會議,雖然官方沒有機會出席,但至少在大會正式名單中,清楚標註他來自哪裡。
吳怡農把握機會,積極向與會者傳達台灣必須「參加國際重要安全防務會議」的意志,因從網路、混合戰到傳統軍事威脅,台灣都是第一線面臨安全威脅的國家。
他說,若有機會以官方身分參加國際安全防務會議,台灣不僅能向國際分享經驗,也可藉與各國交流,學習最新安全趨勢,強化自身防衛能力。
成立民間組織「壯闊台灣聯盟」、推動全民國防的吳怡農,也向與會者介紹台灣公民社會的現況與行動力,讓更多人認識台灣從基層建立起的社會韌性,以及如何透過民主防衛等方式提升自身安全。
吳怡農表示,他和現場許多專家抱持相同看法,認為「維護國際秩序不能只依賴某個國家,國內安全也不能僅靠政府,政府的安全政策更不能單靠軍隊」。
在世界面臨來自俄國、中國及伊朗的安全挑戰下,台灣更需要參與慕尼黑安全會議及類似的國際論壇,與多國建立更深度合作。
川普2.0 慕尼黑安全會議聚焦跨大西洋關係
談到本屆會議現場氣氛,吳怡農分享,范斯與澤倫斯基的發言受到極大關注,范斯尤其讓許多與會者感到意外,因為他幾乎沒有談及「安全問題」,這與外界對美國的期待形成落差。
針對烏克蘭,與會者對當前國際現實有基本共識,即俄中兩國都在觀察「歐洲跟美國接下來的關係是否會持續惡化,烏克蘭是否會被犧牲」。
他說,普遍認為,若烏克蘭被犧牲,國際獨裁強權將有更多空間,不計後果採取更具侵略性的行動。因此歐盟仍舊期待在川普2.0時代與美國有正向的互動,歐洲各國也須加緊腳步決定國內軍備預算,以因應安全威脅。
今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以「多極化」(Multipolarization)為主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會中積極倡導不由歐美主導的「多極化」國際秩序,對此吳怡農表示:「王毅的演說,某種程度上是老調重彈,從他演說現場的出席率與反應看來,許多國家對這套不再感興趣。」
除了跨大西洋關係與全球向「多極化」發展趨勢,軍事防禦、網路安全、關鍵基礎設施保護,也是論壇重點討論主題。
吳怡農特別注意到,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在軍事應用於歐洲已有成熟發展,許多國家正在推動軍隊、民間單位與企業之間合作,以提升整體防衛能力。
歐洲當前對政策溝通與政府跨部門協作不足的反省,也是台灣可借鑑之處。一名德國政治人物告訴吳怡農,慕尼黑、柏林、布魯塞爾政策制定者應設法打破「政治同溫層」,讓更多民眾了解國防與安全議題如何影響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
慕尼黑安全會議16日落幕,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等全球領袖齊聚,在慕尼黑發表重要演說。
吳怡農受慕尼黑安全會議邀約,成為今年論壇的台灣公民代表,歷經3天密集又扎實的議程,吳怡農於會議落幕當天向中央社第一時間分享他在現場的觀察。
積極發聲台灣必須參與國際安全對話
針對此行目的,吳怡農首先表示,很開心台灣終於回到這場重要的國際安全會議,雖然官方沒有機會出席,但至少在大會正式名單中,清楚標註他來自哪裡。
吳怡農把握機會,積極向與會者傳達台灣必須「參加國際重要安全防務會議」的意志,因從網路、混合戰到傳統軍事威脅,台灣都是第一線面臨安全威脅的國家。
他說,若有機會以官方身分參加國際安全防務會議,台灣不僅能向國際分享經驗,也可藉與各國交流,學習最新安全趨勢,強化自身防衛能力。
成立民間組織「壯闊台灣聯盟」、推動全民國防的吳怡農,也向與會者介紹台灣公民社會的現況與行動力,讓更多人認識台灣從基層建立起的社會韌性,以及如何透過民主防衛等方式提升自身安全。
吳怡農表示,他和現場許多專家抱持相同看法,認為「維護國際秩序不能只依賴某個國家,國內安全也不能僅靠政府,政府的安全政策更不能單靠軍隊」。
在世界面臨來自俄國、中國及伊朗的安全挑戰下,台灣更需要參與慕尼黑安全會議及類似的國際論壇,與多國建立更深度合作。
川普2.0 慕尼黑安全會議聚焦跨大西洋關係
談到本屆會議現場氣氛,吳怡農分享,范斯與澤倫斯基的發言受到極大關注,范斯尤其讓許多與會者感到意外,因為他幾乎沒有談及「安全問題」,這與外界對美國的期待形成落差。
針對烏克蘭,與會者對當前國際現實有基本共識,即俄中兩國都在觀察「歐洲跟美國接下來的關係是否會持續惡化,烏克蘭是否會被犧牲」。
他說,普遍認為,若烏克蘭被犧牲,國際獨裁強權將有更多空間,不計後果採取更具侵略性的行動。因此歐盟仍舊期待在川普2.0時代與美國有正向的互動,歐洲各國也須加緊腳步決定國內軍備預算,以因應安全威脅。
今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以「多極化」(Multipolarization)為主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會中積極倡導不由歐美主導的「多極化」國際秩序,對此吳怡農表示:「王毅的演說,某種程度上是老調重彈,從他演說現場的出席率與反應看來,許多國家對這套不再感興趣。」
除了跨大西洋關係與全球向「多極化」發展趨勢,軍事防禦、網路安全、關鍵基礎設施保護,也是論壇重點討論主題。
吳怡農特別注意到,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在軍事應用於歐洲已有成熟發展,許多國家正在推動軍隊、民間單位與企業之間合作,以提升整體防衛能力。
歐洲當前對政策溝通與政府跨部門協作不足的反省,也是台灣可借鑑之處。一名德國政治人物告訴吳怡農,慕尼黑、柏林、布魯塞爾政策制定者應設法打破「政治同溫層」,讓更多民眾了解國防與安全議題如何影響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
- 記者: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17日專電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