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協和電廠轉型爭議 王醒之批台電「天然氣上癮」不符減碳目標


中午來開匯/協和電廠轉型爭議 王醒之批台電「天然氣上癮」不符減碳目標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基隆協和電廠轉型為天然氣電廠的計畫引發關注,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台電公司副總經理鄭慶鴻今(24)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live直播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


王醒之表示,地方政府在與民眾溝通時面臨諸多困難,因為過去台電與基隆市政府(前基隆市長林右昌時期)始終向市民傳達一個訊息,即「不讓協和電廠轉型為天然氣電廠,就必須繼續使用重油發電」,然而,這種二選一的說法忽略了更全面的能源轉型可能性。


王醒之指出,燃燒重油確實會產生大量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懸浮微粒及二氧化碳,相較之下,改為天然氣發電確實能降低部分污染,基隆市民的疑慮不只是污染排放,而是基隆長達百年來被3座火力發電廠包圍的歷史問題,包括北部火力發電廠、深澳燃煤電廠及協和電廠,這些電廠累積的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影響在地居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王醒之指出,協和電廠改建為天然氣電廠後,依照目前環評報告的數據,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6,230,000公噸,是目前平均排放量的3倍,與政府提出的2050淨零碳排政策完全背道而馳。他以「老爺車換新車」來形容這種現象,理論上新設備應該提升能源效率並降低碳排,但如果改建後的電廠規模更大、排氣量更高,總體碳排放仍將上升,這樣的轉型是否真正符合減碳目標,值得深思。


王醒之強調,從單位發電效率來看,天然氣電廠的碳排密度可能較低,但從總量來看,整體排放反而增加,這樣的能源轉型方向不但無法解決空污問題,也與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不符。


王醒之強調,即使改為天然氣電廠,污染依然存在,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仍會排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仍不可忽視。因此,政府在考慮協和電廠轉型時,應該採取更全面、更環保的解決方案,而非僅限於燃氣發電。他建議,應讓協和電廠直接轉型為再生能源電廠,雖然發電量可能不如現有規劃的260萬千瓦,但仍能成為基隆地區推動再生能源的示範案例。


王醒之也提到,近年來中南部民眾經常指責北部地區「把污染留給南部」,但他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公平,因為基隆雖然屬於北部,但其位置相對台北市來說,仍處於「南方」的位置,長期以來也承受了過量的污染,與中南部地方的處境並無太大不同。


王醒之說,台電一再強調「區域自主電力」,但如果這樣的概念要徹底實行,那麼台北是否應該禁止使用桃園的水?基隆是否也不能用貢寮的水?甚至是否需要各地區都自給自足食物?這樣的邏輯顯然不符合區域發展的現實,台灣應該建立區域協調與互助機制,而不是讓縣市之間陷入對立與衝突。


王醒之強調,能源問題不只是台電的技術選擇,更是一個政治決策問題,政府必須思考如何讓台灣整體的能源布局更加合理,而不是讓部分地區長期承擔環境污染的代價。他呼籲政府在推動協和電廠轉型時,應更慎重考量再生能源的可能性,並以區域公平發展為核心原則,確保能源轉型符合全民利益。


王醒之接續著說,能源政策不僅關係到空污與產業發展,更應與國土計畫相互配合,確保區域發展的平衡。他指出,台灣推動《國土計畫法》的目的,就是要重新規劃國土使用,避免不同縣市之間產生相對剝奪感,因此能源轉型不應只是技術選擇,更是政治決策,政府應該從產業政策層面檢討能源發展,讓國土規劃得以順利推動。


王醒之認為,協和電廠的轉型方向,應該以再生能源為核心,而最適合的選項就是地熱發電,台灣過去幾年已舉辦多場國際地熱論壇,許多國際地熱廠商對台灣的地熱資源展現高度興趣,顯示這項技術具有發展潛力。他說,若能讓協和電廠改為地熱發電,將不僅降低污染,也符合台灣的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目標。


王醒之引用經濟部能源署的官方數據,指出政府計畫在2030年將地熱發電容量提升至3.4GW,這一數字遠超過協和電廠轉型為天然氣電廠後的2.6GW。他認為,這意味著地熱不僅可以補足協和電廠的發電需求,甚至還能提供更高的發電量。


王醒之說,目前協和電廠仍在運作的3號、4號機組合計發電量僅1GW,而如果按照經濟部的目標,未來地熱發電的潛力將遠超基隆目前所需的供電量。因此,他呼籲政府應該重新檢討協和電廠的轉型方案,避免單純依賴燃氣發電,而是應該優先發展地熱,讓基隆成為台灣再生能源的示範城市。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午來開匯/強調四接3.0版非犧牲基隆港 台電:以氣換油不能等


中午來開匯/強調協和電廠轉型優勢 鄭慶鴻:具多項減碳技術、未來可發展氫能發電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