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的院際會議 和解契機還是政治操作?

賴清德總統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不但是賴總統上任首例,回顧以往也不多見。此一動用憲法賦予的權力,是否真能凝聚共識,突破朝野僵局,各界存有不少疑慮。因為其發動之匆促與時機,以及會前並無框定實質內容,會議能達到甚麼效果,還是只是一場和解秀,備受關注。



台灣憲法賦予總統院際調解權,但這一權力近二十年來僅有2次運作紀錄。第一次是陳水扁時期,因核四停建引發爭議;第二次則是馬英九面對太陽花學運時,試圖與立法院溝通。但兩次調解因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婉拒出席而未能達成實質進展。



這次賴清德發動院際協調,時機相當微妙。民進黨在立法院成為少數,導致行政院提出的政策與預算案屢遭杯葛。此外,國會改革法案、選罷法修正案、財劃法等議題持續升溫,藍綠對峙日益加劇。更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內部仍持續推動「大罷免」,針對國民黨立委發動罷免戰的同時,邀請國民黨籍的立法院院長召開會議,讓在野黨對賴總統的善意充滿懷疑。



賴清德政府一方面強調和解與合作,但另一方面又縱容黨內要角如民進黨團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等人,在國會內外不斷點燃戰火。這種「一手拉攏、一手打擊」的策略,讓在野黨認為院際會議不過是一場政治操作,意在爭取輿論支持,並非真正願意與反對黨溝通。



這樣的操作,對在野黨的團結也帶來挑戰。韓國瑜作為立法院長,必須在這場總統人馬環伺的會議中,不卑不亢地捍衛立法院的獨立性。他是否能夠展現足夠的政治智慧,在強勢的民進黨壓力下維持藍營共識?這不僅影響未來朝野合作空間,恐怕也將吹皺藍營領導之爭的一池春水。



賴總統的五院會商如無具體結果與行動,將淪為一次短暫的政治秀,不僅無法改善朝野關係,反而可能進一步加劇藍綠對立,讓台灣陷入更深的政治僵局。口號無助和解,誠意也太虛幻,目前僵局在於朝野對立,除了召集五院院長會商,邀請在野黨主席共商國是,恐怕才是凝聚合作的關鍵。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