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緯情》我命由我不由天!大陸電影票房狂飆,台灣能否再創奇蹟?
台灣影視產業是否能從大陸的春節檔成功經驗中學習,打造自己的春節電影文化?正如《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的哪吒所說:「我命由我不由天!」如今,台灣電影能否在春節檔找到新的出路,關鍵在於產業是否能夠齊心協力,共創一個真正屬於台灣的「春節電影熱潮」。(圖/取自網路)
作者/倪國緯
2025年中國大陸電影的春節檔,簡直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票房狂潮!根據中國國家電影局統計,截至2月5日9點,春節檔總票房高達95.1億元人民幣(以下單位均為人民幣),刷新歷史紀錄,觀影人次突破1.87億,且連續7天單日票房超過12億元,被譽為「史上最強春節檔」。
這場電影盛宴不僅點燃了大陸的觀影熱潮,也讓我們不禁思考:台灣電影產業是否還有機會迎頭趕上?我們能否借鑑大陸電影市場的成功模式,重新振興台灣電影市場?
頂級製作陣容,打造票房奇蹟
春節檔的成功,來自於強大的市場需求與高品質內容的結合。這次春節檔的六部主力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射雕英雄傳之俠之大者》《熊出沒·重啟未來》《蛟龍行動》,不僅涵蓋動畫、動作、武俠、懸疑等多種類型,更憑藉成熟的故事結構與高水準的視覺效果,成功吸引大量觀眾走進電影院。
其中,《哪吒之魔童鬧海》以48.39億元的票房穩坐冠軍,展現出觀眾對經典IP續作的高度期待與市場潛力。其他作品也各有亮眼表現,透過精心布局的行銷策略與優秀的觀影體驗,共同推動整體市場熱潮,讓春節檔成為近年來最具爆發力的檔期之一。
《哪吒2》不僅在中國市場表現優異,也在北美等地受到廣泛關注。(圖/取自網路)
春節檔熱潮,政策補貼功不可沒
這場票房盛宴背後,政策扶持同樣功不可沒。2024年底,中國國家電影局啟動「跨年賀歲 喜迎新春——全國電影惠民消費季」,編列超過6億元補貼觀影消費。各地政府也紛紛響應,例如江蘇省發放2268萬元惠民補貼,直接帶動票房突破10億元。
這些政策,成功讓春節檔從「冷啟動」變成「熱爆發」,使得整體票房大幅提升,也進一步增強觀眾進電影院的習慣,讓電影市場迎來新的高峰。
電影院的「生死線」與觀眾習慣變遷
然而,電影市場並非只有光鮮亮麗的一面。隨著串流平台的興起,許多觀眾選擇在家觀看電影,導致電影院的競爭更加激烈。數據顯示,一年僅進電影院一次的觀眾占比,從2016年的48%上升至2024年的57%。這顯示出,除非是極具吸引力的大製作電影,否則觀眾更傾向於在家觀影。
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充足、具備強大行銷能力的大片能夠吸引大量觀眾進場,而小型製作的電影則更難在市場上生存。這形成了一種「強者恆強,弱者淘汰」的競爭態勢,使得電影市場逐漸被少數具備強大票房號召力的作品所主導。
賀歲片的變遷與文化價值
回顧春節檔電影的歷史,從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開始,賀歲片便成為農曆新年期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許冠文的《摩登保鏢》、成龍的《城市獵人》,到周星馳的《家有喜事》,這些經典作品不僅帶來歡樂,更是華人文化的重要象徵。
然而,現今的春節檔電影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喜劇賀歲片,而是經過市場精算後的產業規劃。今年的六部春節檔電影,要麼是大IP續作,要麼是經典翻拍,導演皆為資深影人,幾乎沒有新人導演登場。這顯示出市場競爭激烈,製作方與投資方更趨保守,寧願選擇穩賺不賠的項目。
台灣電影市場該如何應對?
這場「史上最強春節檔」,不僅是中國電影市場的一次突破,更是產業升級的試煉。從補貼政策到市場運作,從影視工業的成熟度到觀眾觀影習慣的變遷,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當前的電影市場格局。
過去《大囍臨門》、《大尾鱸鰻》賀歲電影曾創下輝煌票房,但如今台灣電影卻在春節檔全面棄守。(圖/取自網路)
反觀台灣,今年春節檔卻沒有任何國片上映。過去,國片、港片與洋片三強爭霸,是許多人過年的共同記憶,豬哥亮的《大囍臨門》、《大尾鱸鰻》賀歲電影曾創下輝煌票房,但如今台灣電影卻在春節檔全面棄守,令人惋惜。
台灣影視產業是否能從大陸的春節檔成功經驗中學習,打造自己的春節電影文化?我們不該只是旁觀,更應積極思考如何突破困境,重建市場競爭力。畢竟,電影市場的興衰,從來不是宿命決定,也不是只靠政府補助,而是產業努力的結果。
正如《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的哪吒所說:「我命由我不由天!」如今,台灣電影能否在春節檔找到新的出路,關鍵在於產業是否能夠齊心協力,共創一個真正屬於台灣的「春節電影熱潮」。
倪國緯,台灣出生長大,畢業於中興法商(現為台北大學),後赴美國雪城大學攻讀碩士,並在大陸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其父親1949年從昆明離開大陸,而兩個孩子卻在昆明出生,再加上他娶了一位大陸妻子,這段奇緣讓他對大陸的發展格外關注。在北京工作十餘年,先在兩岸合資公司,後來到大陸公司工作,與大陸員工相處融洽,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對大陸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理解。倪國緯將藉由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向大家介紹大陸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促進兩岸交流和理解。
- 記者:優傳媒新聞網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