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團隊研發創新乳癌雙藥療法 為三陰性乳癌帶來新曙光
【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報導】
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之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女性乳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人69.1人,死亡率則為每十萬人12.0人,平均每日約有31人確診、6人病逝。其中,約15%的三陰性乳癌(TNBC)由於缺乏有效的標靶藥物,病程進展快速、易轉移且預後不良,成為臨床上最具挑戰性的乳癌亞型之一,亟需創新治療策略。
國立中興大學基因體暨生物資訊研究所侯明宏教授團隊,針對三陰性乳癌,提出結合雙小分子 DNA 嵌入劑的創新合併療法。研究成果已於今年3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並獲選為當期封面文章,突顯其在癌症標靶治療領域的前瞻性與重要性。

今(6)日上午,侯明宏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於中興大學防檢疫大樓7樓舉行研究成果簡報會。侯教授說明,本研究聚焦於傳統乳癌化療藥物 Doxorubicin(俗稱小紅莓)在臨床應用上的限制。雖具療效,但高劑量易導致心律不整、心衰竭等嚴重心臟毒性,為臨床治療上的一大瓶頸。
為克服此困境,團隊創新整合另一經典抗腫瘤藥物 Actinomycin D(放射菌素D),開發出雙小分子 DNA 嵌入劑合併療法「Doxactino」。Actinomycin D長期用於治療小兒實體瘤、血癌與絨毛膜癌,作用機制為嵌入DNA並抑制RNA合成。然而,由於毒性高與缺乏選擇性,傳統上在實體腫瘤上的應用受到限制。
該研究團隊以低劑量 Actinomycin D 作為 DNA 導引劑,穩定結合於 EGFR 啟動子中的特定 GCCG 序列,進一步促進 Doxorubicin 精準嵌入該位點。這一結構層次的雙藥協同機制,不僅有效抑制 EGFR 表現、阻斷腫瘤細胞生長與轉移,同時顯著降低 Doxorubicin 所需劑量,減輕心臟毒性,提升治療安全性。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在乳癌細胞、病患來源細胞,或小鼠腫瘤模型中均展現穩定療效,且未觀察到明顯毒性反應。此成果不僅提升療效與安全性,也為經典藥物開創嶄新臨床應用,該療法已申請商標與專利,命名為「Doxactino」,象徵 Doxorubicin 與 Actinomycin D 之間的協同作用與臨床應用前景。由於兩者皆為已上市藥物,未來的動物實驗與人體試驗時程預計可望縮短至十年內,遠較傳統新藥研發所需時間為短。
此項研究由侯明宏教授領銜,整合中興大學生醫所林季千教授、後醫系陳泰霖助理教授,以及台中慈濟醫院乳房外科洪琬瑜醫師的臨床經驗與腫瘤模型研究專長,並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藥物化學權威 Stephen Neidle 教授合作。
台中慈濟醫院洪琬瑜醫師亦出席記者會,表示:「這個藥物目前尚未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目前完成的動物實驗結果相當理想。我們期待未來申請臨床試驗能順利進行,若臨床試驗成果良好,將為患者帶來另一道治療曙光。我在此研究中主要提供臨床觀點及藥物使用建議,期盼這項療法能早日進入醫院臨床應用,造福更多病患。」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 記者:編輯中心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