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平台找不到工作正常?過來人現身說法 投逾3百間公司僅3家回覆

[周刊王CTWANT] 「在招聘軟件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等相關詞條,近日登上微博熱搜。參與討論的求職者普遍反映,在招聘軟件上投遞簡歷後常常石沉大海,即便顯示已讀也鮮少收到回覆,充值後大多權益作用有限。HR則吐槽,企業招人同樣困難重重,掛崗後匹配不到合適的求職者,需花錢另買曝光率,招聘軟件兩頭吃。
觀察者網報導,來自上海的李林(化名)曾在酒店行業從事宣傳工作,然而4月初突然接到部門撤銷的通知,為盡快找到新工作,開始在各大招聘平台的投遞履歷,卻被現實潑了一盆冷水。李林展示了令人心酸的求職記錄,只見他投了超過300家公司,終只有3家進行了後續交流。
李林提到,「雖然一些平台推送很頻繁,但鏈接到的大多是不匹配的公司和職位。當初花68元充的一個月會員,顯示有多重權益,包括簡歷刷新、競爭力分析、優先提醒Boss、專屬簡歷模板、職業性格測評等,但實際上最後用到的也就是簡歷優化」。李林苦笑說,「現在會員到期了,又會提醒我想快點找到工作?快升級VIP」。
不過,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看來,招聘平台還是當前就業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招聘平台運營方聚合崗位與求職者,優化產品機制、算法模型提升人崗匹配效率。能不能賺錢、持續吸引用戶,取決於是否能解決兩個關鍵問題:幫助企業更快招到人、幫助求職者更快找到工作。
招聘平台並非問題的製造者,但也不能置身事外。馬亮表示,社會熱議的背後,其實是對招聘平台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停留在「撮合工具」的定位上。如何更主動地識別供需冷熱點、優化信息分發策略、引導求職者和企業回歸理性預期,提升連接效率與使用體驗,是平台未來必須面對並持續完善的方向。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大陸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