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晶片製造業人力短缺危機 恐阻礙AI發展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人工智慧(AI)熱潮正需要相關晶片產量支援,但要提高晶片產能,目前卻只見砸錢擴廠來因應,卻忽略最大阻礙來自人力短缺危機。

報導指出,世界最大晶片製造商、也是驅動AI革命晶片的代工廠台積電,7月營收年增近45%至79億美元(約新台幣2563億元),拜AI晶片需求維持強勁之賜。儘管如此,近幾個月AI類股卻走勢震盪,引發投資人越來越謹慎看待台積電這類企業面臨的風險。

目前檯面上較多人提及的風險,從台灣地震、台海兩岸關係到更大範圍的地緣政治緊張。但有個同樣重要卻較少人討論的風險,那就是眼看將出現的工程師和技師短缺危機。

直到現在主流想法仍認為,只要有錢就能擴大晶片製造產能。因此當2020年初開始出現全球晶片短缺,多國政府的因應方式,是投入數以十億計美元資金協助業者擴大產能,並以能在各自境內生產為佳。台積電也因此持續將其在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半導體工廠擴大。

其中美國是過去這段期間最積極擴大晶片產能的國家之一,5年內規劃投資規模估計達到2500億餘美元。但到了現在卻發現,單靠現金解決晶片製造產能有其限度。

因為問題在於,打造一座晶片廠不像到另個國家設一座新的手機組裝廠那樣簡單,後者可以很快招募到當地勞工並迅速訓練完成。晶片廠需要有科學和工程等碩博士學歷的高技能人才來運作,甚至建廠也需要專門技工。

根據全球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分析,對美國晶片業的大筆投資和隨之而來的建設,意味除了在相關建築部分會出現新職缺,還需要雇用16萬多名工程和技術支援人員。

然而,目前每年只有約1500名工程師投入美國晶片產業,技師甚至更缺,每年僅約1000名新員加入,遠不足以供應預估未來5年將達到的7萬5000名人力需求。

麥肯錫指出,美國晶片製造業人力已自2000年時的高峰銳減43%,按照目前萎縮速度,預計到了2029年,美國晶片業短少的工程師和技師恐將高達14萬6000名。

至於在國際晶片大廠三星(Samsung)的母國韓國,晶片業自2022年起就已面臨人力不足;且據業界估計,到了2031年短缺將達到5萬6000人。

另個問題是人口發展趨勢。台積電和三星各自主要人力基地台灣和韓國,雙雙正面臨人口持續減少,兩國自2012年以來高等教育入學人數連年下降,但目前全球8成多的晶片靠台韓代工製造。

儘管台積電正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但人力缺口已導致投產日期延後。據報建廠所需的2200名工人,約半數還得靠台積電從台灣招募過來。且文化差異使得聘雇當地人力難度更高。

由於1座晶片廠要花費近300億美元(約新台幣9717億元)建造,因此若要符合成本,工廠有必要1天24小時、1週7天不停運作。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便曾指出,若有1台機器凌晨1點故障,在美國要等到隔天上午才有人修,但在台灣凌晨2點就會修好。這反映出若要在其他國家複製台灣的工作文化,可能會有難度。

那麼可否仰賴AI來製造晶片?目前AI的確能幫助晶片設計、測試及加速研發,但跨到實體製造又是完全另個問題,因為需要有經驗的工程師來操作機械,短期內很可能無法靠AI來解決。

文章最後示警,企業難以招募到足夠高技能和高資歷人才,這並非不尋常;但對晶片產業而言,人力短缺問題卻正朝向危險程度擴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