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堂:只要能專心做業績 經營者不一定要姓「張」

黑松企業能走過100年,讓不少人好奇黑松家族的維繫方式,是否有經營百年的秘訣?

「黑松能持續經營100年,關鍵在於具有經營的韌性。」黑松董事長張斌堂說。

就像黑松創立最初10年,從家庭式工廠搬到台北蓋工廠生產,當年創辦人投資10萬日圓,相當於新台幣2萬多元,但創辦人仍毅然決然投資生產設備。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工廠被收歸國有,只能收固定利潤,大戰結束後,有4台機器被炸。

張斌堂說,正是因創辦人對事業的熱情和決心,他們決定將拼湊起殘破的機器,與員工一起胼手胝足打拚,讓黑松能走向100年。

「創辦人是從7個堂兄弟開始,每一位生兩個兒子,家族往下開枝散葉。」張斌堂表示,隨著世代更迭,股權也逐步分散,「每個人持股都不多了,第三代和第四代都有各自很好的事業成就,也對黑松有感情,可是不見得要進來經營層。目前經營黑松的主要高階主管,只有我、總經理(張智鈞)和張特助(張建章)」。

張斌堂說,張智鈞和張建章都是從基層做上來,而他自己原本在台灣綠藻公司擔任副總經理,雖然非原本要接班的人選,直到2010年黑松經營權出現變動後被選任為董事長。「不過論(食品)專業,我想我是最專業的。」他語氣溫和且堅定地說。

擁有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與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食品科學及資訊管理碩士雙專業的張斌堂,自接掌黑松以來,他將食品科學背景與管理思維轉化為經營實績;在他上任前一年,黑松僅配發0.3元現金股利,今年股利政策已大幅提升至1.9元,張斌堂用專業證明傳統食品企業的轉型能力。

他說,黑松是上市公司,公司要繼續存在,與其思考是家族成員或專業經理人經營,最重要還是能不能幫公司和股東賺錢。「只要專心把業績做起來,黑松的經營者不一定要姓『張』。」他說,即使是台積電或微軟,都不會有人在乎經營者是誰,大家只在乎企業經營好壞。

張斌堂這番專業經理人導向的宣言,與黑松另一個「堅持傳統」形成對比。黑松沙士自1950年問世以來,就像國際飲料巨擘可口可樂的配方,除了持有人家族之外無人知曉,讓外界好奇,這是否也歸功於家族對於配方的保密與團結。

「我手上確實有一張(黑松沙士配方)啊,這是營業機密,因為黑松沙士是主要品牌,製作比較複雜,有很多步驟,(配方)不容易去看,就算是我們家族的人,也不知道配方是什麼。」

張斌堂認為,就算有人拿到配方,模仿黑松沙士調出一樣的味道,「消費者可能會在商店誤拿,但不是因為配方,而是因為外包裝被仿冒或雷同。」他笑著說,「喝了你可能會罵『怎麼跟黑松沙士不一樣?』因為最終品牌和行銷能力還是最重要的。」

張斌堂指出,早期可口可樂要進入台灣市場,因為台灣人先喝過黑松沙士,也成為台灣碳酸飲料市場的門檻。反而中國大陸市場呈現相反態勢,黑松多年其實曾在蘇州設廠,後來轉型成商貿公司,現在主要請當地廠商代工,主要原因在於大陸人出現消費斷層。

「黑松沙士是創辦人前往上海考察喝到後,決定在台生產;後來到大陸設廠,是覺得大陸人應該知道黑松沙士風味。」張斌堂說,沒想到父母輩雖知道沙士味道,但文革後就斷了,現在年輕人認為汽水就是可樂的味道,無法接受黑松沙士。

「所以我們不能讓他(黑松沙士)斷掉。」張斌堂談起這段兩岸口味差異的故事,更讓他堅信品牌帶來的味蕾記憶,以及經營韌性的重要性。他相信,未來無論是他或是專業經理人,只要帶著這份品牌信仰,將可持續帶領團隊,擦亮黑松沙士這塊金字招牌。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