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資產服務法》排除 DeFi?Sui 借貸協議代表:不是不能管,是該換「監理語言」了!

《虛擬資產服務法》排除 DeFi?Sui 借貸協議代表:不是不能管,是該換「監理語言」了!

(首圖取自Sui Foundation官網


台灣即將推出的《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近期引發廣泛關注,尤其是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的監管政策至今仍未明朗,業界紛紛表達憂慮與建議。近日,《幣特財經》專訪了 Sui 生態借貸協議代表,他就此議題提出深入分析,並呼籲主管機關應建立創新的監管模式:「DeFi 並不是不能監管,而是要找到新的監理語言!」


該代表首先強調,儘管其所屬公司並未設立在台灣,而是選擇在法規較為明確且營運彈性高的地區架設公司結構,但他本人作為台灣人,始終密切關注台灣虛擬資產監管的發展以及 Web3 產業的潛在機會。


DeFi 並非無法監管,是需要創新的監理模式


Sui 生態借貸協議代表指出,DeFi 監管的關鍵並非不能或不需監管,而是傳統的金融監理邏輯難以直接套用在去中心化的金融架構上。他說明:「傳統金融的監管邏輯通常建立於法人主體與明確的中心化架構基礎上,透過執照、內控規範與實體地址等方式進行管理。然而,DeFi 的核心特性在於無需信任、自動執行且跨國部署,這使得傳統的監管方式難以直接應用。」


但這並不代表 DeFi 可以或應該遊離於監管之外。他認為未來最合適的做法是採取「功能導向」的監理模型,也就是不論是中心化或去中心化,只要平台提供了交易、借貸或衍生性金融商品等金融功能,主管機關便應該設立相對應的風控規範與責任框架。而這種功能導向的監理模型,能有效適應區塊鏈與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同時也能保護用戶與投資者的利益。


監理空白導致業界不確定性升高


Sui 生態借貸協議代表表示,目前草案中未明確納入 DeFi 與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形成了一種監管空白,對業界而言是一個嚴重的不確定性風險。


「這種情況並非完全禁止業者運作,但卻讓負責任的業者無法明確判斷業務是否合規,擔憂未來可能面臨追溯或踩線的風險。」他進一步指出,這種監管的不明朗,不僅會影響業者的長期投資意願,更可能使那些匿名或不合規的業者趁機擴大市場,最終將對消費者造成更大的風險。


對於立委黃珊珊近期在其草案版本中提出的「虛擬資產金服商」分類建議,他建議主管機關可參考歐盟的 MiCA《加密資產市場法規》模式,逐步建立清晰的「金服商」分類,並根據不同類型的業務制定不同強度的合規義務,使得創新和監理能在可預期的制度下並存。透過細緻且明確的分類,業界可以清楚了解自身義務,同時也讓主管機關能夠有效管理。


業界願意配合監管,期待制度追上創新速度


Sui 生態借貸協議代表強調,業界並非拒絕接受監管,而是期待政府能夠建立明確且與時俱進的監管框架。他表示:「若監管制度長期未能明朗,我們也只能繼續依循現有法律框架,在新加坡、杜拜、英屬維京群島等法規環境較明確的地區進行業務拓展。」


他期望台灣的主管機關能夠及時更新監管架構,建立適合於新型金融科技的制度,真正發揮監管保護消費者的作用,同時也不阻礙產業創新與發展。


綜上所述,Sui 生態借貸協議代表認為,台灣若要在全球區塊鏈與 Web3 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必須加快腳步,提出並落實一套能適應 DeFi 產業特性的創新監理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進產業健康發展,並同時兼顧用戶安全與市場競爭力。


【本文作者張詠晴/幣特財經】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