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看台北市BOT未來 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才能大步向前

學者看台北市BOT未來 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才能大步向前

【記者 陳顗喆/台北 報導】台北市的BOT模式,起初描繪了一幅公共利益與商業利益和諧共存的美好藍圖,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卻令這幅藍圖在實踐中頻頻失色。政府強調公共利益的優先性,但忽視了民間企業的經濟需求,讓許多專案成為難以推進的困局。

調查「台北市公共建設」近一年的熱門關鍵字,可以發現資金、預算、規模、創新、規劃、設施,以及經濟、區域發展、環境永續等,都是民眾討論焦點。此外,公部門與私人企業攜手合作的「BOT」模式,能結合政策優勢與企業的創新能力,對現代城市發展十分重要,也是目前推動公共建設主流趨勢,因此獲得相當程度的關注。

輔仁大學助理教授陳麒文認為,BOT(興建-營運-移轉)模式,猶如一座橋樑,承載著政府財政困境與城市建設需求之間的期望,透過政府不出資、讓民間出資興建,興建好給一段時間營運維持成本、賺錢,當合約案到期之後,所有的建置物歸台北市所有。以台北光纖為例,台北市政府只出雨水下水道及側溝,讓企業來建置線路,25年後所有的工程包括光纖纜線和附掛所需之設施物都會屬於台北市政府。

又如同大巨蛋專案從設計到施工的過程中,政策變動層出不窮,合約條款模糊不清,再加上行政效率的拖累,使得這個原本被視為台北新地標的專案成為持續發酵的輿論焦點。不僅如此,松山文創園區的文化與商業矛盾,也讓這片承載歷史的空間陷入迷茫。在這些專案的背後,隱藏的是政策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完工後可見大巨蛋的體驗效果大,反視過往市府堅持的無意義。

陳麒文表示,制度設計與執行效率之間的裂隙,是台北市BOT專案困局的核心所在,也因此讓許多專案成為難以推進的困局。首先,政策的不穩定性成為重大挑戰。專案從規劃到實施的過程中,企業往往需要應對政策變動帶來的額外成本與風險,而這些本應由政府協助分擔的壓力,卻在現實中落到了企業肩上。其次,多部門間缺乏協調機制,加劇了執行層面的困難。例如交九轉運站雖然旨在提升交通效率,但規劃與需求的脫節,以及繁瑣的行政程序,使得這一初衷淪為空談。

陳麒文認為,破解困局,台北市需要一場對BOT模式的深度反思與再設計。政策應不僅穩定透明,更要在制定時充分考量長期執行的可行性。以跨部門協作為核心,建立一個專門針對BOT專案的統籌機構,負責解決部門推諉與內耗問題。更重要的是,重塑政府與企業間的信任,設計合理的風險分擔與利益共享機制,讓合作關係不再是博弈,而是雙方共同追求成功的堅實夥伴關係。

公私協作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但唯有以更細緻的規劃與更積極的溝通為基礎,才能將台北市的BOT專案從危機邊緣拉回,讓企業能夠全力投入開發,就能打造出真正能夠造福市民與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公共建設。(以上文由輔仁大學助理教授陳麒文建議提供,不代表本報立場)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