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陸恐趨保守甚或鼓舞川普 歐洲議會右傾一次看

歐洲議會選舉雖然中間派仍取得過半多數,但極右翼席次成長顯著,今後5年歐盟在移民、國防乃至擴大成員等政策恐趨保守,也可能鼓舞到大西洋彼岸的川普。

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議員改選自6日起荷蘭率先投票,到9日深夜義大利投票結束,完成歐盟27國5年一度、涵蓋3億7300萬選民的選舉。

綜合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等報導,目前計票結果顯示,儘管中間派仍可在歐洲議會720席裡保有400多席過半,但極右政黨在法國、義大利得票高居第一,在德國也衝上第二,歐盟各地的綠黨受挫尤其嚴重。

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在歐洲議會選舉得票,是總統馬克宏的中間派聯盟兩倍有餘,馬克宏旋即宣布解散國會,提前於6月30日舉行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選舉,投下歐洲議會選後第一枚震撼彈。

在德國,被政府當局註記為「疑屬極端團體」的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在德國得票高達16%,一舉超越總理蕭茲(Olaf Scholz)的社民黨,成為僅次於基民黨(CDU)的第二大黨。

認識歐洲議會

政治新聞網Politico.eu指出,5年一度的歐洲議會選舉是印度以外世界最大規模的選舉投票。歐盟27個成員國的公民在各自國內選出代表自家在歐洲議會的議員,國家越大在歐洲議會擁有席次越多,像德國擁有96席、法國81席,新一屆歐洲議會共720席。

歐洲議會與歐盟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各成員國領袖及部長與會的歐盟最高決策機構)、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歐盟執行機關)並列歐盟3大機構,也是唯一由直選產生。

不同於成員國的國會,從法律面看歐洲議會議員無法自行提出立法,但對歐盟執委會起草的法案有修改權及最終表決權,讓歐洲議會得以和歐盟執委會、歐盟理事會討價還價。

由於歐洲議會選舉對各國政府權力分配影響極小,各成員國選民認為重要性不如本國大選,投票率會比本國大選低,但也較敢投票給主流大黨外的小黨,藉以表達對執政黨不滿,讓小黨斬獲席次的機會大增。

中間派過半 但極右席次大增

Politico.eu的席位預測表顯示,這次選舉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EPP)保住歐洲議會內最大黨團地位,較上屆多13席,在歐洲議會席次佔1/4;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S&D)掉4席,在歐洲議會席次約20%,仍是頭兩大黨團。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所屬中間派「復興歐洲」(Renew)則痛失1/5的席位,不過3個中間黨團合計仍有407席,在本屆總計720席次仍過半。

然而極右派兩大黨團「歐洲保守及改革」(ECR)、「認同與民主」(ID)共獲130席,若連同退出ID黨團的德國另類選擇黨獲18席,極右勢力在歐洲議會所居席次超過20%,加上綠黨得票大幅滑落,讓中間派在一些關鍵表決時不再能完全忽視極右派。

移民、綠能、歐盟東擴等恐趨保守

紐時認為,極右派在歐洲議會的強勁表現可能在美國引發回響,鼓舞尋求捲土重來的前總統川普陣營。導致極右派崛起的因素包括不滿COVID-19防疫期間的餘緒、因疫情和俄烏戰爭被迫割捨廉價俄國能源所導致的通膨等。

美國CNBC新聞網指出,極右派在歐洲議會勢力增長,今後5年可能影響歐盟在移民、綠能、國防乃至歐盟東擴等面向。

移民仍將是新一屆歐洲議會政策議程一大核心,極右派將主張加強邊境安全並對歐盟以外移民立場更強硬。移民政策在南北歐可能出現明顯分歧。

綠能轉型方面,由於生活成本變高和經濟成長疲軟,當前氣候政策在歐盟內已面臨壓力,今後遇到極右派的壓力恐更大。

歐盟旗艦級碳中和計畫「綠色協議」(Green Deal),在選前歐洲議會就調降相關內容安撫右派,倫敦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歐洲項目高級研究員范瑞(Armida van Rij)表示,如今綠色協議「麻煩更大了」。

分析圈表示,歐盟原訂2035年上路的禁售汽、柴油新車計畫很可能取消;歐盟恐從青睞再生能源轉為支持更便宜的能源供應,很可能支持更多核電廠及水力裂解法開採天然氣計畫。

雖然極右派在歐洲議會席次增加不至改變歐盟援助烏克蘭立場,但在歐洲國防尤其預算分擔上將出現不確定性。花旗集團(Citi)一份分析寫道:「歐洲一些極右翼和極左翼政黨與俄、中關係密切,他們可能杯葛提高國防開支。」

隨歐洲議會內疑歐論者增多,歐盟擴大成員恐面臨挫折。商業風險分析集團維里斯科楓園(Verisk Maplecroft)分析師畢卡斯基(Mario Bikarski)與包特(Laurent Balt)說:「雖然擴張政策在紙上仍維持積極性,但許多成員國的政治意願薄弱和國內政壇民族主義抬頭,不利下屆歐盟執委會接受新成員。」

兩人還說:「考量所有候選國入盟談判進展緩慢,綜合來看到2029年歐盟成員數依然會停在27個。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