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對中政策大方向不變 細節值得玩味

英國工黨5日接替保守黨執政,距今約10天,新政府對台灣與中國的具體作為仍待觀察;多數專家認為,就政策面而言,大方向不會有劇烈變化。然而,在安全及對外事務,「魔鬼就在細節裡」這句話恐怕仍不容忽視。

在對中關係方面,工黨推出3C準則:競爭(compete)、合作(cooperate)及挑戰(challenge),也就是在符合國家安全與利益的前提下,必要時競爭、合作或挑戰。就基本精神而言,這與保守黨的對中事務處理原則幾無二致。

智庫「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CSRI)執行長Andrew Yeh是「工黨台灣之友會」幕後推手。他告訴中央社,英國的對台和對中政策預期將具延續性,包括大框架「一中政策」不變,同時將持續尋求與台灣在貿易等領域發展非正式關係,並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多邊體系、對中國在台灣海峽的行動表達關切。

工黨在野時期主責亞太事務的影子外交副大臣韋斯特(Catherine West)近日獲任命為外交部官員,她去年3月曾出席「工黨台灣之友會」啟動會議。Andrew Yeh指出,儘管台灣之友會不是正式隸屬工黨旗下的團體,它已成功吸引不同背景的國會議員加入,包括資深議員。

儘管英國的中國事務圈不乏親近工黨的人士,工黨對台海情勢以及連帶對台灣的關注近年也較以往提升,相較於部分安全事務專家以「當代最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形容西方與中國的關係,工黨對中國和亞太區域的關注顯然遠不及對歐洲和北美的重視。

韋斯特的任命是一個值得玩味的例子。保守黨執政時期,英國外交部有主責印太事務的副大臣,工黨在野時期組成的「影子內閣」因此相應有主責亞太事務的影子副大臣,以利監督政府、確保工黨在相關事務的話語權。

然而,隨著工黨上台,印太或亞太事務副大臣這個正式頭銜卻自英國外交部悄然「匿蹤」,韋斯特的官銜也未及「副大臣」等級,雖然據了解,她仍將主責亞太事務。

外交大臣拉米(David Lammy)近日重申,在對外政策,工黨將優先推動3大重點領域的「重新設定」(reset):與歐洲的關係、氣候變遷,以及與「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多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

工黨一再強調「促進經濟增長」將是施政核心,拉米也指出,這是新政府外交政策重要基礎。然而,至少從經濟角度著眼,考量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英國的第5大貿易夥伴,以及拉米曾稱2050年以前,預計逾50%全球經濟活動將集中在亞洲,中國和亞太在工黨議程的能見度及優先次序卻明顯偏低,與國內外現實有落差。

此外,強調經濟發展重要性之餘,工黨一再指出歐洲優先,以及英國應避免對亞太區域有不切實際的資源投入,特別是在軍事安全領域。然而,僅僅是考量途經亞太區域的國際貿易量,這類說法即有「戰略自助餐」之虞。

英國智庫「地緣戰略理事會」(Council on Geostrategy)印太區域研究員薩金特(Gray Sergeant)告訴中央社,拉米倡議的「進步現實主義」(Progressive Realism)以「捍衛民主」為英國對外政策核心,這應當對台灣有利。

不過,他提到,拉米也主張讓外交部成為促進、確保英國經濟成長的機器,並強調與中國合作和接觸往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薩金特指出,工黨政府的對台策略,原則上將與英中關係連動。

值得一提的是,工黨台灣之友會共同主席梁辛尼(Sonny Leong)以及CSRI高階政策主任、曾任維權組織「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高階政策顧問和工黨政治顧問的古德曼(Sam Goodman),去年1月曾在一個工黨新聞網站聯名撰文,疾呼工黨迫切需要獨到的對中戰略。兩人此前曾分別撰文,闡述何謂真正「進步」的對中政策,並呼籲工黨正視中國威脅。

梁辛尼及古德曼回顧歷史,提到各界多已遺忘,所謂「英中關係黃金時代」實際上是在2007至2010年工黨執政期間開始推動:時任財相達林(Alistair Darling)鼓勵中國投資英國具戰略價值的經濟領域、外相大衛.米勒班(David Miliband)就西藏地位的公開發言與北京立場趨近,而首相布朗(Gordon Brown)則稱中國給英國帶來的商業機會將超越任何一個國家。

當然,當時全球普遍對中國走向自由開放,以及中國遵守國際共通準則規範的意願感到樂觀,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許多國家亟需重振經濟。在這樣的背景下,梁辛尼及古德曼指出,保守黨於2010年贏得大選並接手執政後,選擇深化與中國的接觸往來,不令人意外。

循此邏輯,貿易投資和經濟發展因素將在多大程度決定英國新政府的對中關係走向,值得關注。根據多項分析和預測,英國經濟整體而言呈上揚趨勢,例如國家統計局(ONS)最新發布5月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達預期值2倍,且前3個月累計成長0.9%,速度為近兩年最快。除了收拾前朝留下的爛攤子,工黨政府勢必會想在經濟領域「乘勝追擊」。

工黨承諾在上任100天內啟動英中關係「全面盤點」。考量英中關係盤根錯節,先不論恐費時達一年的盤點是否為部分專家擔憂的「拖延戰術」,在盤點未完,新的對中戰略尚未定調、問題點尚未徹底釐清前,拉米及其他高階官員是否可能訪中,屆時又將如何「合理化」這樣的訪問,值得觀察。拉米曾自稱對保守黨政府疏於與中國往來、缺乏重要官員訪中感到「驚訝」。

另一個較隱晦的英中關係看點是,據英國媒體援引消息人士說法報導,促成工黨品牌再造為「新工黨」(New Labour)、助其於1997年勝選的幕後軍師,同時是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政府要臣的工黨大老蒙德爾森(Peter Mandelson)男爵可望在新政府的對外事務領域扮演要角,延續他在選前對黨內高層的影響力。

回顧歷史,工黨於2010年大選落敗後,蒙德爾森轉換跑道,創辦戰略顧問公司Global Counsel,積極推動英中合作。Global Counsel曾受僱為中國短影音平台TikTok從事政治公關和法規諮詢。回應英國媒體詢問,蒙德爾森去年表示,他未「直接涉入」與TikTok有關的業務。

面對工黨目前似乎避免對中國「張牙舞爪」,包括拉米將中國與俄羅斯、北韓、伊朗這3個常被點名的「威權軸心國」區隔對待,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近日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華府峰會場邊記者會也僅提及北韓與伊朗對俄羅斯的協助,有意見認為,工黨是刻意對北京採「戰略模糊」策略,為未來靈活運用「競爭、合作、挑戰」預留空間。

不過,實務上,「戰略模糊」往往是用在量級相當,或實力十分接近的競爭對手,較具實質意義。從各項指標看來,英中兩國顯然不是如此。

另有意見認為,工黨正試圖為惡化的英中關係降低緊張(de-escalation)。不過,梁辛尼曾示警,面對中國構成的安全威脅,「降低緊張」一詞的一大問題是,太常被用於掩蔽罪惡;部分人士以「降低緊張」為由,迴避以任何方式挑戰或嚇阻中國。他指出,就區域安全而言,這反而讓台灣更不安全。

許多專家指出,英國的對中作為勢必與美國政府高度連動。考量英美之間的特殊友好關係,以及歷任工黨政府一向支持「大西洋主義」(Atlanticism,主張歐美應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緊密合作),歷史經驗也證明工黨確實能務實與美國任一執政黨合作,這樣的判斷顯然爭議不大。

不過,台灣是否因此能樂觀期待透過美國影響英方決策?考量國際情勢日益複雜且變幻迅速,無論美國在11月總統大選後,是由工黨一向親近的民主黨接續執政、或是工黨仍努力鞏固對方好感度的共和黨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將再度入主白宮,台灣或許都不宜「想當然耳」地簡化看待。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