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固阻結合」治沙 沙塵天氣銳減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曾久受沙塵暴之苦,經數十年的治沙,沙塵天氣從每年300多天降至100多天,治沙成績在中國受到肯定,也成為其他國家取經對象。

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與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29日訪問了位於中衛市沙坡頭區的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投身治沙工作30多年的中衛市國有林場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向兩岸媒體娓娓道來沙坡頭的治沙經驗。

據表示,1950年代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初開通時平均每年發生沙害斷道300多次,特別是寧夏中衛段經常因風沙掩蓋路軌而被迫停車。為確保包蘭鐵路順暢通車,中國科學院在沙坡頭成立防沙站。沙坡頭因流動沙丘高達百公尺而聞名,曾是中國風沙危害最嚴重地區之一,堪稱「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中科院沙坡頭防沙站當時匯集了中國治沙專家,經過不斷探索和實驗,研發出「以固為主、固阻結合」的防沙治沙體系,其中「固」是以麥草方格和植物固沙。

唐希明說,麥草方格固沙法是將長度不短於30公分的廢棄麥草呈方格狀鋪於沙面上,留麥草的1/3或1/2自然立於1平方公尺的方格四周,再將方格中心的沙土移到周圍麥草的根部,讓麥草牢牢豎立在沙地上,露出的麥草能有效固定流沙,保護麥草方格內種下的草籽和樹苗不被風吹跑或沙塵吞沒,3至5年待麥草風化,存活的林草就能形成長久固定的植物草方格。

唐希明並當場示範如何扎「麥草方格」以及如何栽種固沙植物。他說,在沙層表面約30公分之下的沙土含水,能滿足所栽樹苗的正常存活和生長,將固沙植物根部植入濕沙層,固沙植物存活率能達85%以上,並降低50%的造林成本。

經數十年努力,沙坡頭如今已逐漸探索出「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的防沙固沙體系,而以往以人工扎麥草方格的方式也已機械化。唐希明說,中衛市沙塵天氣從過去的每年320多天降至目前的100多天。

資料顯示,中衛市北部168萬畝的沙區目前已治理利用面積達147萬畝,將於中國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等政策支持下,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打造24.29萬畝鎖邊固沙生態修復示範區,運用創新技術,鞏固提升原有150萬畝治沙成果。

沙坡頭的治沙成績在中國受到肯定,也有其他國家前來取經。唐希明透露,包括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國家及蒙古國都注意到沙坡頭的治沙成果,「明天我又要接待一個(參訪)團」。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