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秘書長會見馬克宏 籲歐美共同抗俄國中國與北韓
北約秘書長呂特上任後首次造訪法國,會見總統馬克宏,並於今天召開聯合記者會。呂特提及中國等對俄羅斯的協助,將為全球帶來威脅。兩人也向美國川普喊話,表示強化跨大西洋聯盟至關重要。
荷蘭前首相、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訪法,今天於總統府艾里賽宮(Elysee)會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這是呂特10月1日接任該職務後首次造訪法國。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一週前才剛確定將重掌白宮,兩方會面的時機相當關鍵且引人注目。
川普在選前多次表示將從北約中抽手,而北約最大的貢獻者便是美國。歐洲國家透過北約倚賴美國的軍事保護,美方可能的退出將對歐洲帶來直接衝擊。
今天兩人召開聯合記者會,呂特的發言涉及歐洲,但更像是在對美國喊話。他指出,俄羅斯與中國、北韓、伊朗所發展的關係,構成了對美國在內的全球威脅,並呼籲跨大西洋聯盟更緊密合作。
他說,俄羅斯透過與其同盟越走越近,持續對烏克蘭發動攻勢。俄羅斯和平壤分享飛彈的技術,以交換北韓軍隊為之作戰,並為美洲、歐洲,以及印太地區帶來「嚴重威脅」。
法國國會頻道(Public Senat)分析,在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長蕭依古(Sergei Shoigu)今天會見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並表示兩國要一同抵抗美國對俄羅斯和中國實施「雙重遏制」政策之際,呂特尤其擔心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
呂特強調,「中國支援俄羅斯的經濟,支援他的國防工業,並在全球傳播俄羅斯的論述。他呼籲歐洲、北美,以及全球盟友要團結一致,並「即刻強化跨大西洋合作」。
呂特對中國立場向來強硬,他在10月就任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已成為俄羅斯在侵烏戰爭的決定性賦能者(enabler),並曾在3月訪中時告訴中國官員,「你們(對俄支持)使我們受到威脅」。
「歐洲動態」(EurActiv)分析,呂特多次強調美國敵對國家正壯大結盟,為的是希望激起新總統川普對烏克蘭戰事,以及若基輔不幸落入克宮手中將對全球安全帶來的威脅投以更多關注。
馬克宏同樣在記者會上呼籲強化跨大西洋同盟,北約處在關鍵時刻,需要強大的烏克蘭、歐洲和盟友,並表示對烏克蘭的援助是「絕對優先」。
馬克宏也強調歐洲應該增強自身軍事能力,他坦言:「歐洲過去長時間都在避免背負起自己安全的重責,認為可以永無止境地獲得和平紅利。」
他指出,很高興知道所有歐洲國家都已決心要在國防上投注更多,「歐洲戰略自主的議程讓我們得以有更多經費打造軍事能力、享有歐洲自主,以及與非歐洲國家盟友合作的能力」。
荷蘭前首相、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訪法,今天於總統府艾里賽宮(Elysee)會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這是呂特10月1日接任該職務後首次造訪法國。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一週前才剛確定將重掌白宮,兩方會面的時機相當關鍵且引人注目。
川普在選前多次表示將從北約中抽手,而北約最大的貢獻者便是美國。歐洲國家透過北約倚賴美國的軍事保護,美方可能的退出將對歐洲帶來直接衝擊。
今天兩人召開聯合記者會,呂特的發言涉及歐洲,但更像是在對美國喊話。他指出,俄羅斯與中國、北韓、伊朗所發展的關係,構成了對美國在內的全球威脅,並呼籲跨大西洋聯盟更緊密合作。
他說,俄羅斯透過與其同盟越走越近,持續對烏克蘭發動攻勢。俄羅斯和平壤分享飛彈的技術,以交換北韓軍隊為之作戰,並為美洲、歐洲,以及印太地區帶來「嚴重威脅」。
法國國會頻道(Public Senat)分析,在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長蕭依古(Sergei Shoigu)今天會見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並表示兩國要一同抵抗美國對俄羅斯和中國實施「雙重遏制」政策之際,呂特尤其擔心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
呂特強調,「中國支援俄羅斯的經濟,支援他的國防工業,並在全球傳播俄羅斯的論述。他呼籲歐洲、北美,以及全球盟友要團結一致,並「即刻強化跨大西洋合作」。
呂特對中國立場向來強硬,他在10月就任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已成為俄羅斯在侵烏戰爭的決定性賦能者(enabler),並曾在3月訪中時告訴中國官員,「你們(對俄支持)使我們受到威脅」。
「歐洲動態」(EurActiv)分析,呂特多次強調美國敵對國家正壯大結盟,為的是希望激起新總統川普對烏克蘭戰事,以及若基輔不幸落入克宮手中將對全球安全帶來的威脅投以更多關注。
馬克宏同樣在記者會上呼籲強化跨大西洋同盟,北約處在關鍵時刻,需要強大的烏克蘭、歐洲和盟友,並表示對烏克蘭的援助是「絕對優先」。
馬克宏也強調歐洲應該增強自身軍事能力,他坦言:「歐洲過去長時間都在避免背負起自己安全的重責,認為可以永無止境地獲得和平紅利。」
他指出,很高興知道所有歐洲國家都已決心要在國防上投注更多,「歐洲戰略自主的議程讓我們得以有更多經費打造軍事能力、享有歐洲自主,以及與非歐洲國家盟友合作的能力」。
- 記者: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12日專電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