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好奇安康接待室保存經驗 讚台轉型正義進步
法國近年推動爭議遺產討論,歷史學者張維修與藍傑鴻受邀訪法,與法國文化部交流不義遺址安康接待室保存經驗,法方對台灣轉型正義進步大感驚訝。兩人表示,這也讓國外看見台灣面對過去傷痛的勇氣。
隱身新北市安坑的軍事建築「安康接待室」藏有許多秘密。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張維修與法籍歷史學家藍傑鴻(Jerome Lanche)接受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進行調查研究。
法國在台協會學術合作暨文化處處長雷詩雅(Cecile Renault)曾參與法國對阿爾及利亞後殖民的議題,因此他們主動聯繫法國在台協會,對方非常有興趣,特別參訪安康接待室。
兩人2023年受邀至法國在台協會首屆「人權之夜」分享經驗。台法雙方都認為,台灣不義遺址的保存與調查研究,可作為兩者間的橋樑,開啟更多交流契機。
在台灣外交部與法國在台協會通力下,兩人參訪近10個法國重要不義遺址及多位歷史學者,並於8日帶著收穫接受中央社訪問。
張維修指出,法務部調查局審訊室多次搬遷,1974年落腳新店山區安坑,直到1987年解嚴結束。監察院長陳菊、總統府資政姚嘉文等人皆曾被關押於此。
安康接待室為戒嚴時期不義遺址,真實用途是美麗島事件、一清專案等偵辦與關押空間。偵訊室被美化稱為「工作區」,押房則為「休養區」。
調查研究須全面考察歷史、地理、建築物營造過程、使用方式等面向,接待室目前已完成1年半的調查研究,在修復設計階段。
米及米設計顧問公司負責人藍傑鴻同為建築師,近20年推動台灣古蹟保存不遺餘力。安康建物的考察和考證,大多仰賴他專業且縝密的測繪技術。
藍傑鴻告訴記者,外觀不起眼的接待室實專為偵訊犯人設計,透過文獻考證與對現場建築考古測量才發現其意圖,包括狹小偵訊室不斷增加的燈光亮度與極佳吸音效果、容易混淆的空間感,以及無處不在的監視和錄音器等,都是為了增加犯人的心理壓力。
藍傑鴻認為,安康接待室控制環境的偵訊與拷問技術應被放在冷戰時期的框架下進行梳理,當時政府作為美國陣營,以「保護自由世界」、「對抗共產黨」為由,鎮壓異議人士,如此研究具全球價值。
法國文化部這兩年推動「爭議古蹟」討論,兩人受法國文化部之邀,向建築與古蹟部門分享安康接待室的轉型正義,也與盧恩大學學子會面,介紹台灣不義遺址,感受到各方對台灣文化保存制度,乃至對民主的好奇。
張維修表示,他們與多位學者及博物館交流,包括二戰猶太人集中營、阿爾及利亞戰爭難民營的利夫塞特集中營紀念館、格蘭河畔歐哈杜爾村莊大屠殺紀念館、里昂抵抗運動和流放史中心、德軍處決犯人的瓦勒瑞安山紀念館等,以了解法國遺址的保存、修復、詮釋及展示方式,其中阿爾及利亞反殖民戰爭的歷史較少為台灣人所知。
兩人直言,台灣在轉型正義上走得很前面,也讓法國文化部相當驚訝與敬佩。張維修指出,台灣2018年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找尋檔案、平反判決、處理威權象徵等,今年更準備立法,設立不義遺址保存條例等,都讓法方大感好奇。
藍傑鴻補充,法方對於能拿到調查局機密檔案格外訝異,這在法國相對困難。「台灣有促轉條例,政府機關心態逐漸開放。我們能訪到以前的調查局局長,這在法國難以想像」。
法國也有值得台灣借鏡之處,如將考古學帶進不義遺址研究。張維修說,「考古在台灣偏向處理史前歷史,法國則會利用專業考古學考察近代建築,如在監獄的考察修復中,考古學家是有角色的」。在他看來,法國願花時間討論修復倫理以及歷史詮釋角度等複雜問題的態度同樣值得學習。
藍傑鴻指出,法國會把研究過程當做教育素材,且不避諱向民眾解說過去政府在過程中犯的錯誤,教導民眾反思、考證,「台灣則害怕指錯,只急著修改,反而失去教育機會」。
藍傑鴻告訴記者,法國有「否定主義」(negationnisme),否認猶太大屠殺等史實。「我不能不仔細記錄一切痕跡,避免將來有人否認白色恐怖的存在。因為安康不僅是古蹟,更是審判當時國家暴力的定罪證據」。
被問及為何轉型正義很重要,張維修回覆,透過轉型正義,能看見社會和人民的歷史,用這樣的方式介紹台灣,會讓外國更認識島嶼,也更看見台灣的勇氣。「轉型正義讓我們面對不光彩和痛苦的陰影,如此才能看見台灣的真正樣貌」。
藍傑鴻則說,不應只撰寫大人物的歷史,否則只呈現一半的歷史,「有時面對國家暴力會感到無力,但作為歷史學家,我能用捲尺,很精準地測量它。透過轉型正義,調查局公開機密檔案供大家研究,這很不可思議,對國際社會都很有幫助」。
隱身新北市安坑的軍事建築「安康接待室」藏有許多秘密。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張維修與法籍歷史學家藍傑鴻(Jerome Lanche)接受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進行調查研究。
法國在台協會學術合作暨文化處處長雷詩雅(Cecile Renault)曾參與法國對阿爾及利亞後殖民的議題,因此他們主動聯繫法國在台協會,對方非常有興趣,特別參訪安康接待室。
兩人2023年受邀至法國在台協會首屆「人權之夜」分享經驗。台法雙方都認為,台灣不義遺址的保存與調查研究,可作為兩者間的橋樑,開啟更多交流契機。
在台灣外交部與法國在台協會通力下,兩人參訪近10個法國重要不義遺址及多位歷史學者,並於8日帶著收穫接受中央社訪問。
張維修指出,法務部調查局審訊室多次搬遷,1974年落腳新店山區安坑,直到1987年解嚴結束。監察院長陳菊、總統府資政姚嘉文等人皆曾被關押於此。
安康接待室為戒嚴時期不義遺址,真實用途是美麗島事件、一清專案等偵辦與關押空間。偵訊室被美化稱為「工作區」,押房則為「休養區」。
調查研究須全面考察歷史、地理、建築物營造過程、使用方式等面向,接待室目前已完成1年半的調查研究,在修復設計階段。
米及米設計顧問公司負責人藍傑鴻同為建築師,近20年推動台灣古蹟保存不遺餘力。安康建物的考察和考證,大多仰賴他專業且縝密的測繪技術。
藍傑鴻告訴記者,外觀不起眼的接待室實專為偵訊犯人設計,透過文獻考證與對現場建築考古測量才發現其意圖,包括狹小偵訊室不斷增加的燈光亮度與極佳吸音效果、容易混淆的空間感,以及無處不在的監視和錄音器等,都是為了增加犯人的心理壓力。
藍傑鴻認為,安康接待室控制環境的偵訊與拷問技術應被放在冷戰時期的框架下進行梳理,當時政府作為美國陣營,以「保護自由世界」、「對抗共產黨」為由,鎮壓異議人士,如此研究具全球價值。
法國文化部這兩年推動「爭議古蹟」討論,兩人受法國文化部之邀,向建築與古蹟部門分享安康接待室的轉型正義,也與盧恩大學學子會面,介紹台灣不義遺址,感受到各方對台灣文化保存制度,乃至對民主的好奇。
張維修表示,他們與多位學者及博物館交流,包括二戰猶太人集中營、阿爾及利亞戰爭難民營的利夫塞特集中營紀念館、格蘭河畔歐哈杜爾村莊大屠殺紀念館、里昂抵抗運動和流放史中心、德軍處決犯人的瓦勒瑞安山紀念館等,以了解法國遺址的保存、修復、詮釋及展示方式,其中阿爾及利亞反殖民戰爭的歷史較少為台灣人所知。
兩人直言,台灣在轉型正義上走得很前面,也讓法國文化部相當驚訝與敬佩。張維修指出,台灣2018年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找尋檔案、平反判決、處理威權象徵等,今年更準備立法,設立不義遺址保存條例等,都讓法方大感好奇。
藍傑鴻補充,法方對於能拿到調查局機密檔案格外訝異,這在法國相對困難。「台灣有促轉條例,政府機關心態逐漸開放。我們能訪到以前的調查局局長,這在法國難以想像」。
法國也有值得台灣借鏡之處,如將考古學帶進不義遺址研究。張維修說,「考古在台灣偏向處理史前歷史,法國則會利用專業考古學考察近代建築,如在監獄的考察修復中,考古學家是有角色的」。在他看來,法國願花時間討論修復倫理以及歷史詮釋角度等複雜問題的態度同樣值得學習。
藍傑鴻指出,法國會把研究過程當做教育素材,且不避諱向民眾解說過去政府在過程中犯的錯誤,教導民眾反思、考證,「台灣則害怕指錯,只急著修改,反而失去教育機會」。
藍傑鴻告訴記者,法國有「否定主義」(negationnisme),否認猶太大屠殺等史實。「我不能不仔細記錄一切痕跡,避免將來有人否認白色恐怖的存在。因為安康不僅是古蹟,更是審判當時國家暴力的定罪證據」。
被問及為何轉型正義很重要,張維修回覆,透過轉型正義,能看見社會和人民的歷史,用這樣的方式介紹台灣,會讓外國更認識島嶼,也更看見台灣的勇氣。「轉型正義讓我們面對不光彩和痛苦的陰影,如此才能看見台灣的真正樣貌」。
藍傑鴻則說,不應只撰寫大人物的歷史,否則只呈現一半的歷史,「有時面對國家暴力會感到無力,但作為歷史學家,我能用捲尺,很精準地測量它。透過轉型正義,調查局公開機密檔案供大家研究,這很不可思議,對國際社會都很有幫助」。
- 記者: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9日專電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