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佛教藝術展 台灣作品體驗傳統與現代對話
台灣藝術家吳季璁、李明維的作品受邀在英國曼徹斯特展出,展覽主題為「陰影與虛無:佛陀1?」,邀請觀眾體驗一場傳統與現代的佛教藝術對話。展出到4月20日為止,免費入場。
「陰影與虛無:佛陀1?」(Shadow and Void:Buddha10)由英國曼徹斯特藝術中心esea contemporary總監朱曉聞、義大利都靈東方藝術博物館(MAO)館長樂大豆(Davide Quadrio)共同策劃,靜態作品為東方藝術博物館最近修復公元7世紀到18世紀的佛教雕塑,動態作品為當代藝術家石原茂的聲音裝置,李明維、陸揚、孫遜、吳季璁的影像作品,以及鄭波的繪畫裝置。
踏進展出空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閱讀角落,邀請人們靜心反思。接著觀眾將看到李明維的影像裝置作品「光之屋」,核心概念為「贈與、慷慨、沉默和奉獻」,主要在傳達佛教的慈悲。
吳季璁展出「寫生習作——觀音菩薩自在坐」影片作品。影片中,吳季璁以手電筒照亮東方藝術博物館館藏觀音像,吳季璁說,他主要在表達有關神聖性的概念會隨著時間持續演變。
主畫廊展示7尊從義大利都靈運至英國曼徹斯特的佛像,同時放映藝術家陸揚的動態視覺作品「移動神佛」,這部作品透過多維度光環,邀請觀眾藉由古代與當代作品的鮮明對比,體驗佛教新的崇敬儀式。
朱曉聞說,「陰影與虛無:佛陀1?」是一項創新的合作計畫,從2022年開始,主要目的為研究、分析並重新詮釋東方藝術博物館館藏的佛教文物,探討問題為這些文物從何而來?為何在此?為什麼出現在義大利的博物館裡?它們究竟如何到達這裡的?這項計畫已變成為展覽,透過當代視角重新看待古老文物的意義、歷史與文化價值。
展覽第1階段為2022年10月20日至2023年9月3日,主要圍繞東方藝術博物館的佛教文物與雕塑,當時引發了斷裂佛頭被孤立展示的質疑,認為許多文物都是在殖民背景下取得。
2023年5月第2階段的展出納入新的當代作品、數位內容及現場表演。這次第3階段展出1月就已經啟動,引進了更多影片創作和聲音裝置,同時展出古代文物與當代藝術,體驗和了解佛教藝術。
「陰影與虛無:佛陀1?」(Shadow and Void:Buddha10)由英國曼徹斯特藝術中心esea contemporary總監朱曉聞、義大利都靈東方藝術博物館(MAO)館長樂大豆(Davide Quadrio)共同策劃,靜態作品為東方藝術博物館最近修復公元7世紀到18世紀的佛教雕塑,動態作品為當代藝術家石原茂的聲音裝置,李明維、陸揚、孫遜、吳季璁的影像作品,以及鄭波的繪畫裝置。
踏進展出空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閱讀角落,邀請人們靜心反思。接著觀眾將看到李明維的影像裝置作品「光之屋」,核心概念為「贈與、慷慨、沉默和奉獻」,主要在傳達佛教的慈悲。
吳季璁展出「寫生習作——觀音菩薩自在坐」影片作品。影片中,吳季璁以手電筒照亮東方藝術博物館館藏觀音像,吳季璁說,他主要在表達有關神聖性的概念會隨著時間持續演變。
主畫廊展示7尊從義大利都靈運至英國曼徹斯特的佛像,同時放映藝術家陸揚的動態視覺作品「移動神佛」,這部作品透過多維度光環,邀請觀眾藉由古代與當代作品的鮮明對比,體驗佛教新的崇敬儀式。
朱曉聞說,「陰影與虛無:佛陀1?」是一項創新的合作計畫,從2022年開始,主要目的為研究、分析並重新詮釋東方藝術博物館館藏的佛教文物,探討問題為這些文物從何而來?為何在此?為什麼出現在義大利的博物館裡?它們究竟如何到達這裡的?這項計畫已變成為展覽,透過當代視角重新看待古老文物的意義、歷史與文化價值。
展覽第1階段為2022年10月20日至2023年9月3日,主要圍繞東方藝術博物館的佛教文物與雕塑,當時引發了斷裂佛頭被孤立展示的質疑,認為許多文物都是在殖民背景下取得。
2023年5月第2階段的展出納入新的當代作品、數位內容及現場表演。這次第3階段展出1月就已經啟動,引進了更多影片創作和聲音裝置,同時展出古代文物與當代藝術,體驗和了解佛教藝術。
- 記者:中央社記者黃佩珊倫敦14日專電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