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展出百件巴洛克珍品 印證17世紀全球化已夯

從巨幅日本漆畫屏風,到傳教士利瑪竇在明朝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上百件17世紀時期與羅馬相關的珍奇藝術品,首度匯集在義大利總統府旁博物館展出,呈現當時的羅馬已極具「全球化視野」。

奎里納爾馬廄博物館(SCUDERIE DEL QUIRINALE)舉辦「全球化巴洛克」(BAROCCO GLOBALE)特展,呈現17世紀時,羅馬藝文界已薈萃了來自非洲、亞洲、中東的多元世界觀,展期至7月13日止。

共同策展人佛雷多利尼(Francesco Freddolini)向中央社表示,這是義大利公共展覽過去從未觸及的主題,這些展品印證羅馬早在400年前,已跟許多遙遠文明關係密切,認識這段歷史,有助理解當代全球性議題。

巴洛克藝術強調繁複誇飾與色彩動感。佛雷多利尼說,選擇17世紀巴洛克藝術為策展主題,因為那是羅馬「全球化」集大成時期,例如當時教宗保祿五世,也積極將觸角拓展到歐陸之外。

展覽一開場,展示一尊罕見的非洲裔大理石半身像,這是由教宗保祿五世下令製作的剛果大使內文達(Antonio Manuel Ne Vunda)紀念像,他是首位非裔人士獲此尊榮待遇。

主辦單位表示,在先教宗方濟各推動下,這座半身雕像此次是首度從羅馬宗座「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外借展覽。

佛雷多利尼指出,展品顯示,許多巴洛克藝術家開始將非裔人物納入創作,甚至大師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最知名的雕塑「四河噴泉」中,代表南美拉布拉他河(Rio de la Plata)的人物也明顯有非裔體態,似乎暗指當時非裔人口遭強制運往美洲的情況。

在「教會與世界」展廳,則展出天主教在明朝傳入中國的互動,包括法國耶穌會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身著漢服的畫像,書籍紀載的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畫像,以及利瑪竇與中國畫家繪製的巨幅「坤輿萬國全圖」副本等。

展覽另顯示,除了非裔人物,外來的鮮豔花卉、野生動物,也一度成為巴洛克藝術的流行主題。

在「羅馬與全球外交」展廳,則可從巨幅的日本松鶴圖屏風,和以日文、拉丁文撰寫的文件,一窺教廷與早期日本天主教徒的關係。

展覽最終,以一件法國大師普桑(Nicolas Poussin)的有趣作品總結,在這幅名為「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作品中,主角漢尼拔騎著一頭名為唐迪亞戈的大象。

佛雷多利尼說,其實這幅算是大象唐迪亞戈的肖像畫,牠出生在印度,跨越各大洲到達羅馬,住在羅馬市中心威尼斯宮,在當時具有超人氣,「這幅畫述說一個完全羅馬化又極具跨國性的故事,這隻大象激發了眾人對異國的想像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