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中實施145%關稅 反釀印度面臨中國傾銷壓力

[周刊王CTWANT] 在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升高的背景下,印度正面臨中國傾銷商品的衝擊,特別是在紡織與鋼鐵等產業。64歲的蒂魯納瓦卡蘇(Thirunavkarsu)位於印度南部坦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的紡紗廠,目前正經歷產能大幅減緩。他所生產的人造絲紗線,因比中國同類產品每公斤價格高出15盧比而被放棄,導致當地訂單在短短一個月內銳減近40%。蒂魯納瓦卡蘇坦言「我們無法與這些價格競爭。我們的原材料沒有那麼便宜。」
根據《BBC》報導指出,南印度紡紗業協會(South India Spinners Association)的錢德蘭(Jagadesh Chandran)表示,像帕里帕拉亞姆(Pallipalayam)、卡魯爾(Karur)與蒂魯普爾(Tirupur)等南印度紡織重鎮,約有50間小型紡紗廠已經開始減產,如果目前問題仍然持續的話,將面臨進一步縮編的壓力。
這波衝擊與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145%關稅息息相關。隨著中國失去美國市場,製造商紛紛尋找替代出口地,其中印度成為首要目標。
根據野村證券(Nomura)的研究,中國傾銷便宜商品的行為,早在川普重返白宮前就已加劇,如今更可能對亞洲新興經濟體造成「極具破壞性」的影響。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數據顯示,2024年針對中國的貿易申訴已接近200起,其中37起來自印度。作為一個高度依賴中國原料與中間品的國家,印度的貿易逆差已擴大至1000億美元。印度進口中國的電子產品、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板於3月激增25%。
對此,印度政府已展開反制行動,包括成立專責委員會監控中國廉價商品流入,並由準司法機構調查如人造絲紗線等進口項目。此外,針對部分鋼鐵進口,印度也已開徵12%的保障稅(safeguard duty),試圖阻止中國貨繼續衝擊本地產業。
然而,即使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推動「本地製造」政策與生產掛鉤補貼(production linked subsidies, PLI),印度對中國的依賴仍未見減少。貿易專家達爾(Biswajit Dhar)表示,政府努力將印度建成製造業中心,但「收效有限」,印度仍嚴重依賴中國提供中間產品與零組件。
以蘋果(Apple)為例,雖然已將部分組裝轉移至印度,但相關零件仍需自中國進口,導致電子產業進口持續上升,也進一步擴大貿易逆差。
全球貿易研究倡議組織(Global Trade Research Initiative)創辦人斯里瓦斯塔瓦(Ajay Srivastava)分析,這種現象不只是貿易失衡,更顯示出印度工業結構的脆弱「我們的工業成長,包括PLI計畫,正刺激進口,而不是建立本地產業深度。」
報導中也提到,目前如此現象已導致印度出口中國的商品金額降至2014年以前的水準。斯里瓦斯塔瓦表示「若不縮小我們的競爭力差距,我們就無法彌補這個赤字。」
在全球範圍內,對中國傾銷行為的警戒聲浪持續升高。歐盟近期也向北京施壓,要求停止市場傾銷行為。中國駐印度大使徐飛洪(Xu Feihong)則在《印度快報》撰文表示「我們不會進行市場傾銷或惡性競爭,也不會破壞其他國家的產業與經濟發展。」他強調中國希望與印度進一步貿易合作,購買更多高品質印度產品。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