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必修Taiwan Special
台灣史必修Taiwan Special
作者:苦苓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3-02-01 00:00:00
<內容簡介>
● 苦苓最新作品,帶您一覽台灣近代至當代的歷史圖景
● 詩人初安民專文推薦
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
你不應錯過的台灣歷史人物關鍵詞,
這回一次報你知!
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海峽兩岸果真一家親?台灣開拓四百年來,誰是我們的祖先?可曾真有所謂的「祖國」?
過去曾經渺渺莽莽的台灣歷史,歷經被掩埋噤聲,重新出土,到今日的華麗轉身;在這段起伏跌宕、波瀾壯闊的歲月裡,有多少突出的身影,又留下多少出人意表的故事?
鄭成功、劉銘傳、辜顯榮、余清芳、林獻堂、謝雪紅、陳儀、雷震……這些人的名字你一定聽過,但是你真的清楚他們是誰嗎?他們又為台灣歷史的發展帶來怎樣深遠的影響與改變?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作者透過其特有的幽默風格,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讀者敘說這一個個在台灣歷史中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
★目錄:
推廌序 通往台灣的歷史記憶/初安民
我們真正的老祖先:南島人
台灣東印度公司的CEO:鄭芝龍
只撐了三代的台灣Boss:鄭成功
我們那不要命的祖先:羅漢腳
首先賣台的那位先生:李仙得
第一個真心愛台灣的人:劉銘傳
台灣第一位落跑的總統:唐景崧
那個被叫做台奸的人:辜顯榮
主動跟日本人叫板的台灣廟公:余清芳
一國兩制的創始人:林獻堂
台灣第一個「共匪」:謝雪紅
一杯酒創造的英雄:莫那魯道
帶著夢想來台灣的中國人:陳儀
台灣歷史上第一位劊子手:陳儀
蔣介石最好用的工具人:陳誠
蔣介石威權的第一個挑戰:孫立人
全中國最節省的人:蔣介石
組織台灣第一個反對黨:雷震
用金馬留住了台灣:毛澤東
毫無懸念的接班人:蔣經國
感謝
<作者簡介>
苦苓
本名王裕仁,1955年生,祖籍熱河,宜蘭出生,新竹中學、台大中文系畢業。
曾任中學教師、雜誌編輯、廣播電視主持人、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曾獲《中國時報》散文獎,《聯合報》小說獎,《中外文學》現代詩獎及吳濁流文學獎。
著作有《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苦苓的森林祕語》、《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熱愛大自然/草木禽獸性生活》、《所謂愛情,只不過是獨占與反叛》、《煩事問莊子》以及《最後書/苦苓的餘生日記》等。
FB請搜尋 :苦苓(王裕仁)
Podcast《苦苓巴拉巴拉》播出中
★內文試閱:
‧推薦序
通往台灣的歷史記憶
初安民
連橫在〈台灣通史‧序〉中開篇首句便說:「台灣固無史也。」言下之意在其殫精竭力完成卷帙浩繁的歷史巨著之前,台灣未曾留下徵然信史。但是果真如此嗎?
回首我們所立足的蕞爾小島,早在殖民主義勃興的航海時代、台灣被湧動的世潮推上世界舞台以前,就已有無數的族群與生民,用他們的生命和語言傳遞著屬於他們的歷史。然而這些屬於台灣原生(聲)的故史遺事,卻在一代代外來強權的貶抑、忽視和壓制之下逐漸噤聲,日久竟造成島嶼人民的記憶斷裂與遺忘。
近三十餘年來,隨著政治上的解嚴,有越來越多關於台灣過去各個面向的歷史記憶重新出土,並透過影視、音樂、文學乃至於文創的形式,被再次召喚回公眾視野。不同媒介、載體的歷史再現激盪起無數的迴響與反饋,為台灣社會掀起一波波自我挖掘、探尋的風潮。
不過在久經隔閡之後,大眾對於這些歷史回音幕後的史實背景與梗概,是否也就跟著一併清晰明白了呢?或許未必。苦苓的新作《台灣史必修Taiwan Special》恰恰補足了這略顯尷尬的真空。作者從歷史長河中篩選了數位深刻影響台灣命運的重要人物,用人物誌的方式,輔以其特有的文字風格,在看似輕鬆漫談之間為讀者鋪演台灣近代至當代的歷史圖景。
書中不乏如鄭芝龍、鄭成功、劉銘傳、唐景崧之類耳熟能詳的名字,透過作者鮮明、生動的敘述,讓人們能夠更立體而鮮活地認識這些歷史人物。此外,作者也提供了更靈活的史觀見解,對過去某些既有的歷史定位做出不同程度的翻案;例如,以往總是被視為抗日英雄的莫那魯道,其實是迫不得已才選擇與日本政府對抗。
諸如此類鮮明的觀點在苦苓的書中不時閃現,而他機敏幽默的敘寫,讓人在閱讀之間更感受其舉重若輕的文字功力。回望我們巍壯、沉靜的島嶼母親,從來便是在艱辛多舛的歷史道路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台灣人。本書堪稱作者對母土的深情獻禮,而此際正值台灣再次面臨暗潮洶湧的全球風雲,更值得我們細品與深思。
‧摘文
我們真正的老祖先:南島人
──認祖歸宗,誰是我們的祖先、誰是祖國?
台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也就是大坌坑文化估計也已經有五、六千年。如果說到台灣最早的長濱文化,那更是在五萬年前就開始,在五千年前,也就是「偉大」的中華文化才剛要開始前,它就已經「謝謝收看」了。
你一定常常聽說「台灣人都是中華民族」、「兩岸同胞血脈相連」這些話,不,這些鬼話,所以結論是「台灣人的祖先就是中國人」。
我必須很清楚的、大聲地說:「台灣人只有極少數是純粹的中華民族」、「兩岸是遠親、不是同胞」,所以結論:「台灣人的祖先不是中國人,是南島人」。
因為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灣的外省人固然是「外人」,一九四九年之前就生活在台灣的本省人也是「外人」,只有老早老早就已經在台灣的原住民,才有資格被稱作是台灣的「主人」,是真正的台灣人;而台灣人真正的祖先不是中國人、而是南島人。
相信你應該也聽過「南島人」,這些和台灣原住民屬於同一種語系的民族,遍布在東南亞、玻里尼西亞等環太平洋的各個島嶼上,有許多用語甚至現在還彼此相通(例如蘭嶼的達悟族人,可以聽懂大半的菲律賓達加洛語),因此學界一直有人認為:台灣的原住民是從這些島嶼上來的。
但是近幾年來的研究,發現不少矛盾的例子:例如台灣的泰雅族語中竟然沒有「大海」,他們講的是用日語「烏米」的外來語。但如果泰雅族的祖先是從南邊的島上航海而來的,絕對不可能沒有「大海」這個詞彙!——除非泰雅族的祖先從來沒有離開過台灣,一直生活在山裡的他們沒有見過大海,當然也就不知道大海怎麼說。
因此我們可以「換位思考」:會不會台灣的南島人不是從上述各地來的、反而各地方的南島人是由台灣去的?台灣作為世界最大陸地和最大海洋的相連之處,人們是從這裡散布到海上各個島嶼去找機會?還是那麼多島上的人都不約而同跑到台灣來?前者的可能性似乎大得多。
但是一直要強調「台灣人的祖先是中國人」的國民黨政府可不接受,也不願意人民這麼想,所以很「努力」的在教育上掩蓋了這件事。我也跟許多人一樣從小被「蒙在鼓裡」,直到好幾年前我去到紐西蘭,遇見一位毛利人跟我說:「我的祖先是從台灣來的。」雖然他講的不是十分情願,或許他希望自己的祖先來自一個更光彩的地方,不過這也說明了即使在紐西蘭的官方教育裡面,也已經認定了毛利人的祖先來自台灣,二○一八年紐西蘭的毛利人還曾經組團來台灣進行「尋根
之旅」。
「聞一以知十」,其他像菲律賓、印尼、馬來群島、南太平洋群島、甚至馬達加斯加的土著,都有可能是從台灣分化出去的南島語族。環繞著太平洋,有多達四億人,有可能都是最早從台灣散播出去的。
中華文化號稱有五千年,什麼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好像比較久的就比較厲害。但是台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也就是大坌坑文化估計也已經有五、六千年。如果說到台灣最早的長濱文化,那更是在五萬年前就開始,在五千年前、也就是「偉大」的中華文化才剛要開始前,它就已經「謝謝收看」了。
所以台灣人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以為沒有中國人就不會有台灣人;事實上台灣人和中國人是兩條平行發展的線,誰也不是誰的祖先,誰也不是誰的來源,這一點一定要先搞清楚!
我們的這些祖先,就是以前被叫做「生番」、後來改稱「山地人」、現在正名為「原住民」的正統台灣人。你可能會說:「可是我的祖先,是從中國大陸渡過黑水溝來台灣的呀!」先別急,聽我說:你我的男祖先確實可能是從中國來的,但他們依照當時的法律,都只能單身一個人過來台灣;所以我們的女祖先呢,絕大多數是台灣的原住民,就這樣組成了一個一個的家庭,繼續繁衍下來……我們在後面「羅漢腳」一章裡會給大家講清楚、說明白。
在新北市八里區埤頭里發現的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七千至五千年之久,經專家證實為最早的南島語系祖先型文化,也是台灣農業最早的起源地,稱為「大坌坑文化」。
長濱文化最早發現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是台灣迄今發現最古老的文化,最早可能起源在五萬年前,是漁獵和採集為主的社會,還不會農耕、畜牧,但已經知道用火,大約在五千多年前逐漸消失,算是台灣的舊石器時代文化。
簡單說好了:除非你的長輩是一九四九年才從中國大陸來到台灣的「外省人」,而且歷代家人中沒有任何人和「本省人」通婚(像我爸爸是東北人,媽媽是河洛人;主播張雅琴爸爸是山東人,媽媽是客家人),否則你們家在台灣代代相傳,一定有祖先混到原住民平埔族的血統,或者混到其他的高山族原住民:像我們的小英總統,據說也有N分之一的排灣族血液……所以台灣人約有八成都是「米克斯」、「阿諾夠」……不懂?就「混血兒」啦!
真相大白:台灣絕大多數人都不是什麼純正的「炎黃子孫」、「華夏民族」,而是兼具南島人和漢人血統的後代,不要再被以前那「別有用心」的教科書給騙了!
物換星移,原本就住在台灣平地的平埔族,陸續跟從外移入的漢人漸漸同化,除了留下一部分他們當年的文字「新港文」,從語言和外貌上已經跟漢人分不出來;而住在山地的例如泰雅、卑南、阿美、魯凱……等族(現在已經太多族了,所以很拍謝,「族繁不及備載」)則跟漢人比較「保持距離」,除了經常跟客家人爭搶土地(相信你一定看了公視的《斯卡羅》吧!),也曾大規模武力抵抗日本人:在苗栗的雪見或花蓮太魯閣,都有過比霧社事件更激烈的抗爭……只是很少人提到而已,他們自己也不太願意回顧這段慘烈的往事。
漢人不斷渡海來台,為了搶奪開墾有限的土地,漳州人跟泉州人經常械鬥,河洛人和客家人也水火不容……大清國對台灣這個「化外之地」仍然視若無睹,而早已看出台灣商機的「倭寇」卻已經聞風而至。
「倭寇」不僅只是單純的日本海盜,還包括了日本、朝鮮和中國沿海的海盜和商團—也就是平時做海上生意,有機會也不排除搶一下別人的商船,甚至上岸去搶劫老百姓……因此也讓明、清兩國的政府都頭痛不已,甚至不得不實施「海禁」,東南沿海通通不准住人,所有的居民被強迫遷徙到內陸,
在此同時,歐洲的大航海時代來臨,台灣又是位居要津、物產富饒的寶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艦隊當然都會看上這個地方,少不得又是一番爭搶,台灣海峽開始熱鬧起來,台灣的「明文」歷史也要正式上演了!
葡萄牙水手最早把台灣稱做福爾摩沙,意思就是「美麗的地方」,也有人覺得這很適合做台灣將來的國名—不過我先潑一下冷水:世界上有好幾十個福爾摩沙,在葡萄牙國內或中南美洲各地都有,想來是葡萄牙人沒有什麼想像力,只要看到有點漂亮的地方,一概叫這個名字;這就好比台灣的女性出門被叫做「美女」一樣,真的不必太過高興。
《小補充1》
根據林媽利教授對台灣人血液成分的檢測研究的結論,台灣人就不是「炎黃子孫」。從小到大都被騙,DNA的分析再也騙不了人。
她進一步提出占全台九一%的閩客族群中八五%有原住民血統(包括高山族、平埔族,以及東南亞島嶼族群),九○%以上的台灣閩南人、客家人有中國大陸南方百越族血統,不是純北方漢人的後代,反倒與東南亞較相近,所以台灣人可說是東南亞大陸、東亞大陸、原住民以及東南亞島嶼等地區人種混血的結果。
國家組成要素沒在看血統的。在台灣出生或住在台灣且認同台灣,願意為國家抗敵的人都是台灣人。
《小補充2》
【澳洲學者證實 南島語族源於台灣】
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分布地區西起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太平洋的復活節島;最北為台灣,南則達紐西蘭。
澳洲國立大學研究員洪曉純表示:無論從陶器、玉器、馴化稻米、小米或馴化的家豬等,都證實南島語族的「出台灣說」,並推測是從台東都蘭灣一帶出發,經過綠島、蘭嶼、巴丹群島、菲律賓後再分布至現在的南島民族區域。
原民會昨天舉辦「二○一二年南島語言復振論壇」,邀請考古學者、澳洲國立大學究員洪曉純以「南島語族起源」為題演講。
她指出,菲律賓巴丹群島位於台灣及菲律賓間,但該地遺址發現台灣的玉料,更南邊的呂宋島遺址發現來自台灣的豐田玉,呂宋島的紅衣陶、耳飾品,也與台灣文化有高度相似性,也發現馴化的稻米、小米及玉米、家豬等,而台灣在距今約五千年左右就出現紅衣陶,都蘭灣的潮來橋遺址也發現曾種植稻米,均較呂宋島來得早。
洪曉純指出,馬里亞納群島遺址也發現過紅衣陶,並與呂宋島的陶器相仿,推測來自菲律賓的南島民族,且可以追溯至台灣。
洪嘵純說,現有多樣證據皆指向台灣東部是距今四千年前向外擴散的出發地,推測是從富山至都蘭一處出發至綠島、蘭嶼、巴丹群島後再去呂宋島,當初出發的人們有男有女外,還帶了植物、家豬等,以及玉匠、製陶師、刺青師等,讓考古學者不斷發現驚喜。
外界也好奇台灣的南島民族是從何而來 ?長期研究南島民族的中研院院士李王癸則說,南島民族的祖先來到台灣後不會馬上至山上居住,因從現有資料推測,南島民族的起源地可能來自台南平原。
(原載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中國時報》)
台灣東印度公司的CEO:鄭芝龍
鄭芝龍生意做得很大,甚至有自己的船隊,為了保護這些船不被搶劫,他也有自己的軍隊──既然有槍有砲,偶爾搶一下別人的船好像也不為過,所以大家都只說他是海盜有點寃枉,其實他還是以做生意為主,做海盜只能算是Part-time 的而已。
講到鄭芝龍,大多數人都知道:他是鄭成功的爸爸,還有,他是個海盜。
更進一步的,就知道他的老婆是日本人,名字叫做「田川失敗子」,為什麼叫這麼奇怪的名字?因為「失敗為成功之母」(好冷哦∼下雪了嗎?)。當年她在日本長崎平戶生兒子的地方,還有一個叫做「兒誕石」的古蹟,鄭成功的幼年故居也還在,甚至還有鄭成功廟(在日本有廟的華人只有三個,另兩位是徐福和楊貴妃)。
鄭芝龍是福建人,家族裡很多人都往海外發展,到南洋去討生活,他也跟著舅舅到澳門做生意,很快學會了葡萄牙語和荷蘭語,這對他後來的發展用處可大了!(所以不管什麼時代,外語能力都是很重要的,當年李白能夠嶄露頭角,據說靠的也是這個。)
後來他還去過日本,學會了日語和基本的貿易技術之後,就回到福建老家。一方面招募農民到台灣開墾,一方面在老家(附近就有港口)開始做貿易:他從大陸買絲綢、瓷器、蔗糖……經過台灣賣去日本,大賺其錢。
其實這個時候明國實施海禁,連海邊都不准住人,要強迫搬到內陸,也不准任何人跟外國人做生意。所以鄭芝龍做的不但是非法生意,而且一開始還是獨家生意,所謂「人無橫財不富」,他這個「生意子」當然很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鄭芝龍生意做得很大,甚至有自己的船隊,為了保護這些船不被搶劫,他也有自己的軍隊——既然有槍有砲,偶爾搶一下別人的船好像也不為過,所以大家都只說他是海盜有點寃枉,其實他還是以做生意為主,做海盜只能算是Part-time 的而已。
傳說大唐國政府收到外國(那時候一律叫蠻夷)來信,滿朝文武沒有人看得懂,只有李白不但看得懂,還用外文寫了回信,所以得到皇上重用。(不過這裡面有Bug :根據考證,李白原本就是中亞的吉爾吉斯國人。)
本來在中、日、台做三角貿易的是荷蘭人,也就是俗稱的「紅毛」(所以台灣有紅毛城、紅毛港,都是這些和梵谷一樣髮色的荷蘭人來搞的),現在眼看生意都被鄭芝龍搶走了,不由得「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荷蘭人居然跟福建官方勾結,開了好幾條船去突擊鄭芝龍的船隊,雙方在海上火拼……不料這隻「明荷聯軍」竟然大敗,結果是紅毛仔落荒而逃。
這下鄭芝龍可得意了,乾脆跟明國政府對幹,直接搬出了從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以來長期使用的口號「劫富濟貧」,大事招攬貧窮無業的人加入他的陣營,很快他手下的人數就已經破了一萬大關,他越來越「大尾」了!
不過他知道荷、英、西、葡各國都在這裡虎視眈眈,旁邊還有好幾個「國產」的海盜集團,自己老是「做黑的」也不是辦法,所以就開始搞官商勾結,哦不,是官商合作,他聲稱可以幫忙打擊海盜(做賊的喊捉賊?),協助維持地方治安。地方官員見他說的不但有理、而且有錢(這應該是重點!),於是就對他「招安」,也就是水滸傳老大宋江的夢想:他穿上了官服,不但可以名正言順的對付其他還海盜,還可以公開招募武裝力量,建立了台灣最早「黑道洗白」的典範。
鄭芝龍變得更「大尾」了,不但可以公然趕走海盜、保護自己的商船,還可以跟其他商船收保護費,成了一家越來越旺的貿易公司,比起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雖然規模和勢力範圍比較小,但也是有模有樣,油水真的很不少。
本來歐洲各國最先搶奪的都是離大明國比較近的地方,荷蘭沒搶到澳門,就開口要澎湖,大明國卻不答應(聽了你不要難過,澎湖從蒙古國開始就被納入管轄,但台灣仍然不是),結果只好去要「三不管」的台灣,大明國竟然想都不想就說OK,荷蘭喜出望外、一整個賺到了!(是不是、是不是他們從來就不把台灣放在眼裡?)
荷蘭當然還不死心:既然你鄭芝龍跟官府合作,那我乾脆連明政府一起打!於是雙方在廈門和金門海上決戰,「鄭家軍」將士用命,用點燃的火船去撞荷蘭的大船(有點像神風特攻隊,只不過火船上沒有人),整個海域成了一片火海,荷蘭軍隊嚇到「剉塞」,逃之夭夭,這下再也沒有其他外國敢來找中國的麻煩—鄭芝龍哪裡是海盜?他根本是民族英雄!
可是你讀過的歷史書,卻說趕走海盜的戚繼光才是民族英雄,阿現在到底是怎樣?那就得你自己研究看看,不要輕易被唬弄了。
出來混的都知道一句話:「打不過、就加入他」,荷蘭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開始和鄭芝龍熱絡的做生意,從日本的長崎到印尼的雅加達(那時叫巴達維亞,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部,之後後會再提到),再到柬埔寨、泰國和菲律賓,都有鄭芝龍的「分公司」、「經銷處」,你說他是不是做得很火(不是很火大,是很紅、很夯)?
他的「東印度公司」除了採購、運銷、販賣各種貨物……會有很多收入,還跟別人的商船收稅(這比保護費好聽),另外這些商船如果掛他的旗子(有點像加盟店)也要付錢。這些物流和金流的管理非常龐大複雜,竟然是由他媽媽主管,指揮著幾百個手下運籌帷幄——這個女中英豪大家一定要「額樂」一下,可惜古代女性連名字都沒有,只知道她叫做黃氏。
另外他還造商船、造軍艦,招募和訓練士兵,購買各種槍砲武器……鄭芝龍除了是「台灣東印度公司」的CEO,還是南方海軍總司令。
可惜大明國不久就被滅了!鄭芝龍也算有良心,並沒有「樹倒猢猻散」,反而在崇禎皇帝死了之後,還擁立逃到南方的唐王,可惜兩個人意見不合,很快就拆夥了:主要是因為唐王想要「反攻大陸」,鄭芝龍可沒那麼傻,「嘸可能也代誌」他才不幹呢!
清政府也知道他「頂港有名聲,下港真出名」,也來向他遞出橄欖枝。他想說要保住這麼大的生意,總不能跟國家對著幹,既然改朝換代了,那就算是換一家新公司合作,何況對方條件超好:答應封他做浙江、福建&廣東王,三個王耶!
不顧兒子鄭成功的堅決反對,鄭芝龍帶兵到福州向大清帝國投降,也很受到禮遇,他們還勸他去北京見皇上、親自接受「頒獎」——鄭芝龍雖然也是一方之霸,畢竟沒進過皇宮、見過皇上,心想去看看也好,被封做山大王,呃,「三大王」,也可以算是光宗耀祖了。
沒想到出發不到幾天,他就被清兵抓起來關到木頭籠子裡了,另外還一邊派兵攻打他的家鄉,連他的日本太太田川失敗子(她真的姓田川)也遭到凌辱而自殺了;但她不愧是日本人,雖然是女兒身,卻也選擇切腹自殺,真的很有武士精神!
不要以為切腹自殺很氣魄、很壯烈,切腹的人要盤腿坐著,拿一把小武士刀從左到右(如果是左撇子當然反方向)劃一條線切開自己的肚子,不只是流血,腸子和糞便都會流出來……場面不怎麼好看;又因為這樣一時死不了,如果切腹者痛得在地上打滾唉唉叫,那實在是有點丟臉,所以要有一個人負責「介錯」:在他切腹之後,從後面趕快用大武士刀把他的頭砍掉,這樣才算「功德圓滿」。
還好鄭成功逃得早,後來才有機會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成為我們下一篇的男主角。
鄭芝龍的公司垮了,最高興的當然是那些老外,本來是西班牙人占了北台灣,荷蘭人占了南台灣,後來連西班牙人也被荷蘭人趕走了,荷蘭人「一國獨大」。清國政府一向不重視台灣,只要沒有麻煩就好,所以就放任荷蘭把台灣當作殖民地。
荷蘭人不但大量從內地引進漢人來開墾,也開始傳教、辦學校,在亞洲各地的生意當然也是紅紅火火,鄭芝龍的勢力範圍等於都被他們接收—本來大可以支持自己人好好經營,大賺外匯、繁榮經濟、甚至建立海上勢力……可惜大明國終止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大清國瓦解了鄭芝龍的海上王國,終究還是回到閉關自守的局面,等著有一天來被歐美各國暴力敲開!
鄭芝龍如果地下有知,一定很後悔自己當初為什麼沒有聽兒子的話。各位爸爸知道了齁?「聽兒子的話很重要」——是不是有點歪樓了?哎呀有結論就好了嘛,就醬,鄭芝龍退場。
《小補充》
講到為什麼荷蘭跟大明要澎湖,但大明不給而給台灣?因為台灣只有名義上是大明的,其實台灣是清國康熙派施琅攻台後,才開始納入國家版圖的。澎湖有一塊石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是荷明談判時,沈有容建議荷蘭人可去去占台灣,荷蘭人還真的接受跑來台灣了。就是因為台灣不是明國的,所以明國才會做這個「順水人情」給荷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