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不再侷限自己顧 家總:調查反映公共資源不足

國內調查民眾對長照偏好發現,比起自己照顧,逐漸傾向選擇公共化資源,但現有資源不足,造成家人照顧比例較理想值高。缺工時代,家總指出,應用一對多照顧取代一對一照顧。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去年進行民意調查,抽查1600多份樣本發現,民眾應對長期照顧需求的偏好中,希望家人自顧的比例,以及使用居家服務、或送往住宿型機構的比例,幾乎各占3成。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說,這樣的結果與過往有很大變化,顯示社會對長照的偏好,已從過往的自己照顧,往公共化資源移動;然而現有公共化長照資源卻不足以滿足需求,其中又以住宿型機構落差16%最大,而居家服務、日照中心、家庭托顧等需求也差了約1成,導致實際家人照顧比例,比理想值增加28.3%。

陳景寧指出,調查發現,僅有3成民眾認為下一代會照顧自己,且年齡在40歲以上者,對下一代提供照顧更顯悲觀,顯示「養兒防老」概念也已經有所變化,並有87%民眾對自己老後長照需求感到擔憂。

面對大缺工時代,陳景寧說,必須用一對多照顧取代一對一照顧,讓每個珍貴的勞動力都能持續留在職場;要達成此目標,除了民眾觀念改變,也要國家落實長照公共化。

過往不少照顧者是「一人照顧者」,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洪惠芬表示,這是指在婚內性別分工或手足間分工下,單一照顧者長時間沒有替手的狀況;但因被照顧者生病不會挑時間,這些照顧者為了隨時從職場抽身處理,往往只能選擇非典型工作,經濟上如「走鋼索」,隨時可能掉落、面臨照顧貧窮問題。

對於總統賴清德長照3.0政見喊出「照顧不離職、照顧有喘息」,洪惠芬表達肯定,但指出應翻轉目前就業市場「在配合雇主前提下達成工時彈性」的常見作法,善用長照安排假、14天家庭照顧假等作法,幫助照顧者續留職場。

甫接任衛生福利部次長的呂建德,昨天出席「長照3.0挑戰與展望」專題座談會指出,長照是需要社會團結分擔風險的問題,未來將全面檢討財務、以民主參與方式改善治理,並在保障移工人權之下將其引進供給體系。

呂建德表示,盼如健保讓人不因病而窮,也能達成照顧不離職、家庭不破碎願景,並走向社會投資,引領就業,在缺工年代,不要浪費寶貴人力資源。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