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淨零學院攜手石化業 前進中鋼交流碳循環技術

高雄「凈零學院」今天邀「產業凈零大聯盟」30多家石化業者,前往中鋼小港「鋼化聯產」先導工場,針對鋼鐵、石化業「碳捕捉再利用」關鍵技術交流,進行實廠交流。

高雄為工業重鎮,目前共有105家列管排放源,占全市7成排放,市府2022年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透過鋼鐵、石化、電子等產業以大帶小方式推動減碳,去年11月更成立「淨零學院」,培訓淨零人才,目前已培訓超過1500人次。

學院今年結合產業大聯盟辦理技術交流,包含「長春碳捕捉再利用」、「李長榮AI製造」、「日月光中水回收及廢塑膠循環」等主題,今天前往中鋼小港廠區辦理「鋼化聯產」實廠交流。

高雄市政府環保局長張瑞琿表示,高雄年碳排放量5235萬公噸,其中中鋼就占3成以上,減碳進度牽動高雄目標,中鋼在2021年配合市府政策完成汽電共生鍋爐脫煤,另也啟動智慧高爐、製程改善等工作,但要達成淨零,仍需依賴碳捕捉再利用、氫能冶煉等關鍵技術。因此今天特別前往「鋼化聯產」先導工場,邀請二氧化碳「需求端」石化業者一同與會,希望以碳循環產業鏈角度,加速轉型。

中鋼則在今天交流表示,中鋼2030減碳策略有4大方向,包含高爐添加還原鐵、噴吹富氫氣體、增用廢鋼、鋼化聯產等,其中鋼化聯產與工研院合作,2023年完成第一階段先導線,希望將煉鋼過程產生之CO、CO2捕集純化作為石化業生產醋酸、甲醇等化學品碳源,第二階段示範產線目前正進行可行性評估,預計每年減碳24萬噸,預計與下游石化業者合作,最終期望於2040年完成商業化,年減碳290萬噸。

環保局新聞稿指出,高雄工業排放占比8成,產業之間合作格外重要,自1993年起,臨海工業區推動能資源整合,目前有14家廠商合作,透過能資源互補,減少整體環境資源耗用,現在中鋼更啟動「鋼化聯產」,期望在商業化後,落實碳循環園區構想,這是其他縣市沒有的條件,也將成為高雄邁向淨零的關鍵戰略。市政府將持續透過淨零大聯盟、淨零學院平台,協助技術交流,推動產業跨業合作。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