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師生與社區共同響應世界環境日 以野菜建立氣候變遷調適行動

南華大學師生於日前,透過課程響應聯合國世界環境日活動,與嘉義縣大林鎮上林社區共推氣候行動,展現氣候變遷調適的進程。

世界環境日訂於每年的6月5日,是聯合國推動全球居民提升環保意識和採取環保行動的主要力量。全球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三大危機:氣候變遷、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污染與廢棄物問題。113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Our Land, Our Future. We are #GenerationRestoration」,反映在地與全球愈來愈嚴重的土地及氣候問題。

在全球氣候劇變的背景下,大林鎮未來面臨水資源短缺的高風險,這將進一步影響當地的農業和生物多樣性。南華大學於109年起,與上林社區合作推動生活實驗室,提供學生生物多樣性、水資源、農業生產等全球在地化問題的實踐場域,歷年透過設計思考、社會實踐、科技工具導入等,與社區共創產生許多行動方案,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教授林俊宏提到,鄉村社區野菜和家庭庭院種植的作物具有低維護的特性,可以提高氣候變遷調適和極端氣候災害的能力。南華大學與上林社區合作生活實驗室,透過通識教育中心的「氣候變遷調適」課程,對社區野菜和家庭庭院種植的作物進行調查及利用,以便在未來遇到天災時能夠作為食用資源。此外,更製作野菜食譜,實現青銀共學的目標。

上林社區的退休教師樊麗花多年在社區深耕,對庭園作物及野菜的位置和用途十分瞭解。她與社區夥伴一起引導學生認識各角落的野菜位置、食用方式和俗名,並通過iNaturalist公民科學專業APP進行辨識和在Google地圖上定位,將社區資源數據化。學生根據訪談耆老的記錄,選定常見的野菜或家庭庭院作物作為食材,將這些食材設計一套具有主食、菜餚、湯、點心、飲料等老人食堂食譜。活動當天,除了進行學生的成果發表之外,社區還特別準備頂員林埤空心菜、香椿豆腐、野莧菜、波羅蜜等食材,與學生共同烹飪及分享,也藉以展示學校與社區共同行動的成果。

南華學生陳永榮表示,透過在場域的學習,可以更認識在地社區面臨氣候變遷的調適思維及行動方式。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指出,南華大學致力於推廣環境永續理念,履行大學社會責任,並希望將學校的各種行動能量與社區結合,創造共善共進共好的環境。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