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醫療困境 醫護齊聲:人力仍是最大缺口

偏鄉醫療專題3

(中央社記者林巧璉、蔡孟妤、李卉婷高雄29日電)「很多事永遠達不到理想,人生就是盡量做。」高醫副院長戴嘉言一句話道出偏鄉醫療困境,地域限制和人力仍是最大難題;高雄長庚名譽副院長陳順勝則認為,整合各科專業仍待努力。

戴嘉言說,偏鄉醫療最大的問題仍是醫療資源不足,尤其是急症、重症病患「就算讓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病患恢復呼吸心痛,但因為路途遙遠,從山上送下來急診處理,大多仍是凶多吉少。」

「努力讓病患不用動,就算需要動(意指下山)也要讓他們一趟路下來就獲得最完整的醫療照顧。」戴嘉言指出,30年前自己規劃「綠色就醫通道」,偏鄉病人搭高醫醫療專車到醫院,當天就開「肝膽專門門診」,讓偏鄉病患免於苦苦等待,院方一條龍服務讓資源最大化。

戴嘉言認為,偏鄉醫療要把急診做好,但急診是很需要人力的,「雖然有人說偏鄉醫護來來去去,但公費生制度對於偏鄉醫療人力還是有很大的助益。」戴嘉言樂觀看待醫護人力的流動,他認為,只要持續注入新血,偏鄉醫療就會持續往前。

陳順勝則認為,偏鄉醫療最大的困境是整合各科專業。因為偏鄉看診,無法像大醫院一樣,可將各專業科別醫師齊聚一堂。

陳順勝認為,遠距醫療或許可解決困境,但偏鄉又通常有網路問題。長庚在偏鄉增加遠距醫療,加強電腦化,讓醫療更便利。但遠距醫療最大問題是影像傳輸,若山區網路寬頻不夠,就會窒礙難行。

陳順勝建議,偏鄉醫療應該專業化,自成一門偏鄉醫療專科,包括語言、溝通、治療等方面都要學習貼近當地,目前至少要做好勤前教育及相關訓練。

此外,陳順勝指出,甲仙區客運少,到市區的交通時間又久,但殘障鑑定一定要到醫學中心做,在當地衛生所無法鑑定,對居民也很不便。偏鄉醫療也要考慮天候、幅員廣度、可近性等因素,而醫師也容易因家庭及子女就學等問題而不願久待山區。

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陳雲址提及,猶記2016年莫蘭蒂颱風重創恆春半島,當時接獲1名病患不慎遭到掉落的招牌砸傷眼睛,造成角膜裂傷,若不及時治療,恐面臨失明危機,當年僅他1名眼科醫生,於是冒風雨前往醫院手術,保住眼睛,但也顯示出偏鄉迫切的專科醫療需求。

陳雲址說,駐診醫師能及時為在地鄉親解決眼前棘手問題,「不論30年前、還是30年後的今天,偏鄉醫療最跨不過的檻,依然是人力短缺。」

在偏鄉設居家護理的護理師賴慧珊說,先天資源不足與幅員遼闊是一大考驗,透過自己的熱忱與勤奮,有時協助民眾媒合輔具,初期甚至得自己開車往返屏東市區採購醫療器材,但這些還是得面臨偏鄉缺乏專業醫護人員的困境。

「這問題不難,只要政府願意幫點忙。」賴慧珊說,建議調高健保點數給付或採獎勵方式,吸引在地青年返鄉及居家護理師投入「為偏鄉醫護人力注入活水」。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