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作家閱讀月 平路:捷克智慧值得台灣借鏡

作家平路受邀至作家閱讀月朗讀「歧路家園」,探討情愛與家屋的想像。平路表示,很榮幸受邀來捷克參與文學盛事,台捷的歷史與地緣處境相似,捷克的智慧與韌性值得台灣借鏡。

中東歐著名文學活動「作家閱讀月」在7月展開,作家平路在捷克布爾諾(Brno)的劇院朗讀「歧路家園」,作品以女主角對情愛抉擇的困惑,透過小說家對命運的多次改寫,提供不同版本的情愛與家屋想像。

對於這次受邀來作家閱讀月,平路表示,她的「行道天涯」與「百齡箋」有捷克文譯本,期待這次與捷克讀者交流,聽取他們的回饋。

捷克雖小智慧與文化力值得借鏡

平路表示,身為台灣作家,無論走到哪,總是以台灣為參考座標,捷克在某些方面值得台灣借鏡。捷克與台灣都是「小國」,但「小」並非負面,反而蘊含智慧與謙遜。

平路說,台灣與捷克處境相似,在地理位置上皆有強權在側;捷克同樣歷經過苦難,例如1968年發生布拉格之春,遭蘇聯軍隊入侵。這使得捷克人具備憂患意識,努力尋找各種機會和世界連結,理解外面的文化。

平路表示,身為島國台灣,最需要的就是與外界連結,尤其與歐洲國家連結,而不是只把目光放在中、美大國上。

平路分享,多年來,她對捷克的音樂與文學抱持濃厚興趣,捷克的文化影響力不容小覷,例如聞名於世的「新世界交響曲」就是出自捷克音樂家德佛札克(Antonin Dvo?ak);而台灣除了重視科技外,也應當注重文化發展。

談到捷克文學,平路說,從求學時期,卡夫卡對她影響深遠,例如卡夫卡的作品中,善於描寫封閉環境中的未知,以及對父親真摯情感。

此外,捷克作家哈謝客的「好兵帥克」、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和「玩笑」,也對平路有很大啟發。平路表示,這些書中人物在嚴峻的命運中,透過玩笑、戲謔或黑色幽默,掙脫沉重命運,找到新奇的出路。

平路說:「人生不免沉重」,尤其台灣沉重的國族命運,如何不被沉重壓得喘不過氣,需要想像力與創造力,這也是她對台灣文學的期許方向。

從理工轉向新聞業

平路以作家身份聞名,多年來作品屢屢獲獎,2021年更獲得「國家文藝獎」;但其實平路是理工背景出身,「作家」一開始也不在她的職業航道上。

平路大學念心理系,畢業後到美國取得數理統計碩士,曾任職美國郵政總署、美國經濟與工程研究公司資深統計師。但喜愛文字的她,開始在閒暇時間寫小說;後來更放棄高薪的統計工作,擔任「中國時報」駐美特派員。

談起記者生涯,平路回憶,去俄羅斯採訪的經歷令她印象深刻。第一次訪俄,是去採訪蘇聯經濟學家布卡林(Nikolai Bukharin)的遺孀。布卡林有「革命的金童」稱號,但因不受史達林(Josef Stalin)喜愛,最終被害死在監獄。

平路表示,與布卡林的遺孀見面,了解這段歷史背後的故事,聽她分享布卡林的壯烈人生,以及兩人的愛情故事,令人難忘。

第二次訪俄,主因是聯合報邀請戈巴契夫訪台,作為競爭對手的中國時報不甘落後,派平路與同事去莫斯科做相關採訪。然而,她的兩位同事張旭昇、李黎顏,在回台途中遇上「俄羅斯航空593號客機空難」,不幸身亡。

平路因(為)赴紐約時報記者的晚餐之約,決定晚回台灣一天,因此避過此劫。「最後只剩下我一個人回台北」,整起事件如今想來,仍令她相當震撼。

記者經歷成為寫作養分

記者生涯的風風雨雨,後來都成為平路創作小說的養分。平路表示,「記者生涯讓我接觸到很多平常不可能碰到的人,這對寫小說和其他文學作品都有幫助。」

平路1983年發表的第一篇小說「玉米田之死」,故事就是以「駐美特派員」為主角,描寫對駐外生活的無奈,以及理想與愛情消逝,這篇作品也拿下「聯合報」短篇小說獎首獎。

在記者工作中,平路學會用精準的文字表達事物,對準確性的追求也反映在她的文學創作中。而她認為,無論記者或作家,推敲文字的過程都是一種挑戰和樂趣。

平路的寫作題材廣闊,包含政治、情愛、權力、歷史等。她的作品「行道天涯」描寫孫中山與宋慶齡的革命與愛情故事.;長篇小說「黑水」以八里雙屍案為靈感,扣緊台灣時事脈動;「袒露的心」以真摯文字揭露自己的身世;「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寫自己罹癌的經歷。

平路表示,小說是一門獨特技藝,能夠融合理性與感性。「小說可以用科幻、預言的方式寫很多未來的故事,它能呈現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她很高興以小說家作為職業,未來將持續走在寫作道路上。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