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美術館第一次董監事會 賴香伶接任首任館長
新北市美術館(簡稱新美館)行政法人於23日成立並舉行第一屆第一次董監事聯席會議,由副市長劉和然以董事兼任董事長身分召集主持,會中所有董事一致通過,任命前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擔任首任館長,期許借重賴香伶的藝術學養及豐富經歷,帶領新美館邁向嶄新發展。
新北市政府表示,此次新美館董事長由副市長劉和然兼任,希望借助其豐富的行政專業,帶領新美館首屆董監事會穩健發展。此外,新北市政府亦將館長提名人選提交董事會,所有與會董事一致通過任命賴香伶為新美館首任館長,期許借重賴香伶豐沛的美術館經歷與國際視野,為新美館擘劃未來發展藍圖,奠定堅固基石。
新美館首任館長賴香伶具有藝術史及博物館學專業背景,以及豐富的藝術機構創辦、營運及策展經驗。曾任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上海外灘美術館創館館長,以及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首任執行長,並曾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擔任策展人。在超過三十年的工作歷程中,致力推動當代藝術的實驗創新、公共參與、社會連結及國際交流,並積極支持臺灣藝術史的研究推廣和國際對話。近年來參與新藝術機構的創建籌備,提出實驗創新、公眾參與以及社會影響作為新形態藝文機構的發展核心。
賴香伶在新美館發展願景報告中,表示新北市是臺灣社會的縮影,擁有多元異質的自然景觀、族群構成、產業經濟和豐沛的城市動能,不僅是許多前輩藝術大師的創作棲居所在、臺灣前衛藝術的生發地,也是當代藝術的製造工場。作為新北市首座現當代美術館,新美館將立足在地、放眼世界,以跨地方性思維和多元史觀,探討臺灣藝術史與世界的關聯,並考察社會脈動及時代趨勢,鼓勵跨域創新的藝術實踐。賴香伶強調美術館作為社會機構的公共使命,倡導社會包容與文化平權,鼓勵全民參與和自主學習,並期待由社會服務的角度扮演傾聽的美術館,重視觀眾的需求與反饋,同時須能面向未來,關注社會永續和人類福祉。未來新美館亦將開發跨機構結盟合作,支持新世代的藝術參與,以促進藝文生態之良性發展。
其他董事名單包括: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蕭瓊瑞、國立臺灣師範學美術系名譽教授蘇憲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教授陳永賢、元智大學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博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彭俊亨、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徐繪珈、財團法人臺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新北市集美國小校長高淑真,以及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張䕒育、專門委員陳春美等,共11人;監事則有銘傳大學金融科技學院教授李智仁、文化藝術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廖凰玎及新北市政府主計處副處長廖素娟等3人。
新北市政府表示,此次新美館董事長由副市長劉和然兼任,希望借助其豐富的行政專業,帶領新美館首屆董監事會穩健發展。此外,新北市政府亦將館長提名人選提交董事會,所有與會董事一致通過任命賴香伶為新美館首任館長,期許借重賴香伶豐沛的美術館經歷與國際視野,為新美館擘劃未來發展藍圖,奠定堅固基石。
新美館首任館長賴香伶具有藝術史及博物館學專業背景,以及豐富的藝術機構創辦、營運及策展經驗。曾任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上海外灘美術館創館館長,以及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首任執行長,並曾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擔任策展人。在超過三十年的工作歷程中,致力推動當代藝術的實驗創新、公共參與、社會連結及國際交流,並積極支持臺灣藝術史的研究推廣和國際對話。近年來參與新藝術機構的創建籌備,提出實驗創新、公眾參與以及社會影響作為新形態藝文機構的發展核心。
賴香伶在新美館發展願景報告中,表示新北市是臺灣社會的縮影,擁有多元異質的自然景觀、族群構成、產業經濟和豐沛的城市動能,不僅是許多前輩藝術大師的創作棲居所在、臺灣前衛藝術的生發地,也是當代藝術的製造工場。作為新北市首座現當代美術館,新美館將立足在地、放眼世界,以跨地方性思維和多元史觀,探討臺灣藝術史與世界的關聯,並考察社會脈動及時代趨勢,鼓勵跨域創新的藝術實踐。賴香伶強調美術館作為社會機構的公共使命,倡導社會包容與文化平權,鼓勵全民參與和自主學習,並期待由社會服務的角度扮演傾聽的美術館,重視觀眾的需求與反饋,同時須能面向未來,關注社會永續和人類福祉。未來新美館亦將開發跨機構結盟合作,支持新世代的藝術參與,以促進藝文生態之良性發展。
其他董事名單包括: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蕭瓊瑞、國立臺灣師範學美術系名譽教授蘇憲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教授陳永賢、元智大學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博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彭俊亨、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徐繪珈、財團法人臺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新北市集美國小校長高淑真,以及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張䕒育、專門委員陳春美等,共11人;監事則有銘傳大學金融科技學院教授李智仁、文化藝術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廖凰玎及新北市政府主計處副處長廖素娟等3人。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823 17:47:50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