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瘤致男易低血糖 三總新療法助擺脫點滴

壯年男子因低血糖昏倒就醫,檢查發現神經內分泌腫瘤已在肝臟、胰臟多處轉移。三總透過「偵查打擊一體化」的正子造影及(月太)受體放射性核種治療(PRRT),助他脫離點滴、正常生活。

1名42歲的男性患者,2021年發現自己很容易肚子餓,到了2022年8月開始甚至會餓到頭暈、昏倒,就醫檢查發現雖然血糖極低,但胰島素又異常的高,醫師懷疑有胰島素瘤,檢查發現是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且已有多處轉移,肝臟、胰臟到處「長滿滿」,無法手術治療。

即使用了傳統治療方式,他每天的血糖仍像雲霄飛車忽高忽低,甚至必須持續用點滴補糖,點滴一拔掉就會昏倒。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科透過正子掃描確認他腫瘤狀況後,以(月太)受體放射性核種治療(PRRT),進行3次後他就能脫離點滴生活、血糖恢復正常,完成4次療程後,腫瘤也大幅縮小。

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部醫師李岳今天在治療成果記者會指出,神經內分泌細胞廣泛分布在人體的各個器官中,具有訊息傳遞及分泌激素的功能,尤其集中於胰臟、腸胃道與肺臟。

李岳表示,因發生癌變的腫瘤會分泌不同的賀爾蒙,因此可能症狀包含腹瀉、皮膚潮紅、血壓異常或心悸等,相當多變、不易察覺,導致症狀出現到正確診斷平均需要5年,約半數患者診斷出來時已發生轉移。此癌在所有癌症裡約占3到5%,全台每年約2000名新發病患;而巨星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都是因此病逝世。

李岳說明,若未發生轉移,可靠手術切除;發生轉移後,除了標靶治療與化學治療外,因神經內分泌細胞會有體抑素的受體,藉此調控賀爾蒙分泌,癌化細胞上更會有特別多此受體,因此可以體抑素類似物抑制癌化細胞過度分泌賀爾蒙,避免影響身體機能,並壓抑腫瘤生長速度。

然而已經廣泛轉移的患者,體抑素類似物的抑制效果有限,李岳說明,(月太)受體放射性核種治療藥物,則可在特定體抑素類似物上,先接上具有較弱放射性的鎵-68做為「偵查兵」,打入患者體內後,以正子攝影確定腫瘤會與藥物結合,即可改用接有鎦-177的藥物,利用其放出有較強殺傷力的Beta射線,精準打擊腫瘤。

李岳指出,國際研究發現,使用體抑素類似物治療,即使用上2倍劑量,給藥後第20個月疾病無惡化存活率也僅10.8%,意即近9成患者都惡化;使用(月太)受體放射性核種治療,則有65.2%患者20個月後疾病無惡化。且常見副作用僅腸胃道症狀,但因輻射可能抑制造血功能,因此造血功能已經嚴重異常患者不適用。

目前治療僅能自費,完整療程約須花費新台幣300萬到400萬元不等。不過李岳說明,因其「偵查打擊一體化」的特性,可先透過約6萬元左右的檢查,精準預測治療效果;不過須注意的是,治療雖能縮小腫瘤,但大範圍轉移腫瘤仍難以根除。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