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中微塑膠含量8年增50% 健康危害待實證研究

根據國際期刊,美國與哥倫比亞研究團體發現,微塑膠和奈米塑膠在人類大腦中的累積濃度可能比肝、腎中更高。台灣學者說明,比較2024年與2016年樣本,大腦中微塑膠含量增加約50%。

美國和哥倫比亞團隊的新研究發現,微塑膠(塑膠微粒)和奈米塑膠在人類大腦中的累積濃度可能比腎臟和肝臟中更高,需要更好的研究以瞭解人體組織(尤其是大腦)中,接觸、攝食和清除塑膠的途徑以及塑膠對健康的潛在影響。相關內容在今年2月3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中。

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邱惠雯透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發文說明,此研究使用屍檢樣本,詳細研究了塑膠顆粒在人類大腦中的分布,發現大腦中存在微小的塑膠碎片和薄片,其中大部分塑膠種類為聚乙烯,也就是廣泛用於食品和飲料包裝的塑膠材料,也是塑膠垃圾中常見的成分。

邱惠雯指出,研究分析了2016年和2024年的大腦樣本,發現2024年的大腦樣本中塑膠顆粒含量和2016年相比增加約50%,意即塑膠污染程度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這樣的結論也跟很多報導指出每年人類產出和使用塑膠製品增加是一致的。

邱惠雯說明,雖然人類大腦中存在塑膠顆粒並非不可能,且已有動物實驗證明塑膠顆粒可在老鼠腦部偵測到,代表塑膠顆粒是可能穿過血腦障蔽進入腦部。不過正如作者自己所指出的,目前還沒有任何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塑膠顆粒對健康有任何影響。

邱惠雯認為,未來還需要改進分析技術、更複雜的研究設計及更大規模的研究群體進行相關研究,現階段還無法推論腦內塑膠顆粒和疾病的因果關係。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