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報告》: 臺灣企業對數位工具掌握度提高 AI應用仍在萌芽期
《2024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報告》: 臺灣企業對數位工具掌握度提高 AI應用仍在萌芽期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17 12:03:37)在人工智慧快速進步、地緣政治影響供應鏈、以及全球數位化程度提升之下,企業加速數位轉型已成必然。PwC Taiwan邁入第四年協助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發布《2024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報告:變革不息重塑轉型》,綜合 1,200 份量化問卷調查結果,並收錄四位臺灣企業領袖訪談觀點。調查發現,臺灣企業對數位工具的掌握度越來越高,數位工具的應用逐漸轉往中高階移動;然而AI應用尚在萌芽期,使用率僅約一成。
數位轉型專注於重塑商業模式,需克服資金與組織變革挑戰本調查指出,臺灣企業目前進行數位轉型的主要目的為提升作業效率(65.6%),其次是有效管理庫存(40.9%);未來三年的數位轉型目的,則會更加關注產品與服務的品質提升與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以及開發與拓展通路,將數位轉型的重點面向客戶與市場。
然而,數位轉型的首要挑戰在於資金壓力(54.7%),包括擔心投資效果不如預期及工具成本過高。此外,42%企業認為推行數位轉型時,組織變革如員工抗拒與營運模式複雜,也增加了執行的困難,顯示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工具,還需要透過變革管理來推動。
AI 應用仍處於萌芽階段,九成企業尋找切入點本調查顯示,人工智慧的採用尚未普及,僅約一成(8%)企業有明確應用AI,現階段多數應用聚焦於提升工作效率(如:推薦學習、利用機器學習做分析等)及提升生產力 (如:自動化聊天機器人、自動駕駛車輛),而領先企業則已利用 AI 提升客戶體驗。
然而,仍有九成(92%)企業尚未使用AI,尚在探索 AI 的切入點,對 AI 工具的效益仍有擔憂。本調查亦指出,由於訓練 AI 模型的成本高昂,多數企業傾向採用現成的大型語言模型或工具,避免從頭訓練AI 模型所耗費的時間與金錢,並藉由外部專業廠商協助加速導入。
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盧志浩強調,隨著技術進一步成熟,預期長期 AI 將逐步滲透至企業各項活動,例如提升產品品質、改善獲利能力等。企業應聚焦於痛點,設計AI基礎架構並進行員工技能培訓,以最大化AI效益。
不同產業應針對痛點採用數位工具本調查分析臺灣產業數位轉型現況並提供建議措施,除了服務業、製造業及農業之外,今年新增陸上運輸業、醫療保健及社工服務業。以服務業為例,在勞動缺口下,批發零售及住宿餐飲業透過數位轉型重塑商業模式,提升營運效率來搶佔市占率,並加速布局提升數據可視性,透過系統整合及管理價值鏈的上中下游。而製造業在各個營運面對數位工具的導入較為平均,透過數位轉型提升產品品質、作業效率。高數位化者則更專注運用數位工具應對全球供應鏈的快速變動及管理人才,積極投入進階工具如:AI、工業4.0 解決方案、智慧機器人、物聯網技術、數位孿生等。
在農業方面,面對人力高齡化及短缺、全球氣候變遷等挑戰,臺灣農企業數位轉型的方向,包含建立新的網路商業模式,整合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以及優化物聯網生態系統,從優化營運及穩定銷售兩個面向來提升競爭力。以陸上運輸業為例,由於面臨人才需求量大以及用戶體驗差之問題,陸上運輸業者正積極尋求數位工具及創新營運模式以提升作業效率、打造完整的服務生態圈。而醫療保健及社工服務業方面同樣面臨人力短缺困境,如何整合多元的數位系統,朝向創新照護模式邁進為首要議題。
善用政府資源與工具加速轉型盧志浩表示,川普2.0 時代帶來許多不確定性,在區域化、供應鏈分散、環境變遷的大趨勢下,企業面對新的經營環境與挑戰需要進行商業模式的重塑,透過數位轉型才能夠支持未來不斷的改變需求。目前企業對AI 的關注很高,並期望AI 能夠帶來重大改變,但採用工具的情況不到一成,顯示仍在觀察及萌芽期,需要加速AI 的產業應用。
企業未來仍將政府計畫視為數位轉型的重要外部資源,同時也對數位人才培養、專家輔導等多元創新的補助措施表現出高度興趣。本報告建議企業從科技創新、數據驅動、客戶體驗及組織敏捷等四大面向評估轉型價值,並以八大財務指標衡量成效。同時,參考報告中的成功案例與善用政府資源如臺灣雲市集(Tcloud)提供的雲端工具,能幫助企業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解決方案,加速轉型進程。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17 12:03:37)在人工智慧快速進步、地緣政治影響供應鏈、以及全球數位化程度提升之下,企業加速數位轉型已成必然。PwC Taiwan邁入第四年協助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發布《2024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報告:變革不息重塑轉型》,綜合 1,200 份量化問卷調查結果,並收錄四位臺灣企業領袖訪談觀點。調查發現,臺灣企業對數位工具的掌握度越來越高,數位工具的應用逐漸轉往中高階移動;然而AI應用尚在萌芽期,使用率僅約一成。
數位轉型專注於重塑商業模式,需克服資金與組織變革挑戰本調查指出,臺灣企業目前進行數位轉型的主要目的為提升作業效率(65.6%),其次是有效管理庫存(40.9%);未來三年的數位轉型目的,則會更加關注產品與服務的品質提升與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以及開發與拓展通路,將數位轉型的重點面向客戶與市場。
然而,數位轉型的首要挑戰在於資金壓力(54.7%),包括擔心投資效果不如預期及工具成本過高。此外,42%企業認為推行數位轉型時,組織變革如員工抗拒與營運模式複雜,也增加了執行的困難,顯示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工具,還需要透過變革管理來推動。
AI 應用仍處於萌芽階段,九成企業尋找切入點本調查顯示,人工智慧的採用尚未普及,僅約一成(8%)企業有明確應用AI,現階段多數應用聚焦於提升工作效率(如:推薦學習、利用機器學習做分析等)及提升生產力 (如:自動化聊天機器人、自動駕駛車輛),而領先企業則已利用 AI 提升客戶體驗。
然而,仍有九成(92%)企業尚未使用AI,尚在探索 AI 的切入點,對 AI 工具的效益仍有擔憂。本調查亦指出,由於訓練 AI 模型的成本高昂,多數企業傾向採用現成的大型語言模型或工具,避免從頭訓練AI 模型所耗費的時間與金錢,並藉由外部專業廠商協助加速導入。
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盧志浩強調,隨著技術進一步成熟,預期長期 AI 將逐步滲透至企業各項活動,例如提升產品品質、改善獲利能力等。企業應聚焦於痛點,設計AI基礎架構並進行員工技能培訓,以最大化AI效益。
不同產業應針對痛點採用數位工具本調查分析臺灣產業數位轉型現況並提供建議措施,除了服務業、製造業及農業之外,今年新增陸上運輸業、醫療保健及社工服務業。以服務業為例,在勞動缺口下,批發零售及住宿餐飲業透過數位轉型重塑商業模式,提升營運效率來搶佔市占率,並加速布局提升數據可視性,透過系統整合及管理價值鏈的上中下游。而製造業在各個營運面對數位工具的導入較為平均,透過數位轉型提升產品品質、作業效率。高數位化者則更專注運用數位工具應對全球供應鏈的快速變動及管理人才,積極投入進階工具如:AI、工業4.0 解決方案、智慧機器人、物聯網技術、數位孿生等。
在農業方面,面對人力高齡化及短缺、全球氣候變遷等挑戰,臺灣農企業數位轉型的方向,包含建立新的網路商業模式,整合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以及優化物聯網生態系統,從優化營運及穩定銷售兩個面向來提升競爭力。以陸上運輸業為例,由於面臨人才需求量大以及用戶體驗差之問題,陸上運輸業者正積極尋求數位工具及創新營運模式以提升作業效率、打造完整的服務生態圈。而醫療保健及社工服務業方面同樣面臨人力短缺困境,如何整合多元的數位系統,朝向創新照護模式邁進為首要議題。
善用政府資源與工具加速轉型盧志浩表示,川普2.0 時代帶來許多不確定性,在區域化、供應鏈分散、環境變遷的大趨勢下,企業面對新的經營環境與挑戰需要進行商業模式的重塑,透過數位轉型才能夠支持未來不斷的改變需求。目前企業對AI 的關注很高,並期望AI 能夠帶來重大改變,但採用工具的情況不到一成,顯示仍在觀察及萌芽期,需要加速AI 的產業應用。
企業未來仍將政府計畫視為數位轉型的重要外部資源,同時也對數位人才培養、專家輔導等多元創新的補助措施表現出高度興趣。本報告建議企業從科技創新、數據驅動、客戶體驗及組織敏捷等四大面向評估轉型價值,並以八大財務指標衡量成效。同時,參考報告中的成功案例與善用政府資源如臺灣雲市集(Tcloud)提供的雲端工具,能幫助企業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解決方案,加速轉型進程。
- 記者:中央社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