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者親職智慧看見不一樣的家庭教育視野

來自高雄的胡建銘與薛靜波夫婦,以20年的婚姻生活和18年的育兒經驗,向我們展示了身心障礙家庭如何透過包容與創新實現高質量的家庭教育。身為先天視障者的薛靜波坦言,懷孕期間對孩子視力遺傳問題的擔憂曾讓她感到壓力倍增。然而,丈夫胡建銘以支持及陪伴為基礎,讓她重拾信心,兩人溝通好一起攜手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並且夫婦以“不設限”的心態,挑戰傳統教養觀念,為孩子創造出更開放的成長空間。

以生活為師,激發孩子學習與成長在育兒過程中,胡建銘夫婦注重利用日常情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胡建銘回憶到,當孩子開始學習國字時,他們常帶孩子外出用餐,並讓孩子閱讀菜單來認識新字。「我們鼓勵他在餐廳點餐,當他遇到不懂的字時,我們會解釋菜單上的文字。透過有趣的互動學習,孩子學得特別快,也拉近了我們的親子關係。」除了學習文字,他們也透過日常活動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胡建銘分享了一個特別的例子:「有一次我們帶孩子去吃火鍋,告訴他今天要當『大廚』。我們教他,像肉要先放,變顏色就可以撈起來,蔬菜怎麼煮才好吃。那時候他大概小一、小二,從那次之後,每次問他要吃什麼,他都會主動說要自己煮火鍋。而且,他比同年齡的小朋友更快掌握了這項技能。」透過與日常生活的連結,讓孩子不僅提升實作的能力,也建立了孩子高度的自信心。

從父母親的障礙中孩子學習包容相愛薛靜波以自身的視障經驗分享,「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和耐心,就會學會用更包容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這樣的理念貫穿了他們的親職教育方式。他們堅信,教育的核心不在於傳統威權,而在於討論與引導,讓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胡建銘補充說:「有時候孩子會在同學面前胡亂說話,但我們並不責怪,而是透過陪伴和講故事教導他。我們常用電視新聞中的例子告訴他,許多正常人做出錯誤行為,而我們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工作,獲得尊嚴與成就感。讓他明白,身障並不可怕,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面對生活,創造價值。」薛靜波最後也提到:「我們的兒子,即便高中仍願意陪伴父母出遊,並主動幫助自己的父母及他人。我們看到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愛心,是最大的驕傲和支持。」

胡建銘夫婦的故事展現了身心障礙家庭中的堅韌與愛,也讓我們看見如何將挑戰化為力量,他們所擁有的獨特智慧,值得更多家庭借鑑。期待更多人能從他們的經驗中獲得啟發,讓愛與包容成為家庭教育的核心。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