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蒞南華演講 勉勵大學生勇於航出去

南華大學文學系日前邀請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蒞校講座,以「師從大海的漂浪人生」為題,分享豐富的海上工作經驗,描述大海如何成為他的老師,教會他敬畏、耐心與堅持,藉以提醒大學生如何掌握自己的人生,當天吸引百位學生參與。
在AI熱潮的時代下,仍有很多無法取代的工作,像是SDGs提倡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永續海洋與保育」,仍需投入人力資源。廖鴻基創辦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新創花蓮福爾摩沙基金會,他在演講中說:「機會從來不是從天而降,而是起心動念,積極進取而來,不管是求學還是就業。」對海洋的熱愛與無盡的探索,讓他執行多項開創性海洋計畫及籌劃海洋教育活動,在海上漂流的日子,獲得新的想法也有很多抵達陸地後想做的事情,他笑著說:「回到陸上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看當天的報紙,在海上缺的,回到陸上彌補。」體驗不同於陸地的生活並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也體悟到從渺小到浩瀚,臺灣越繞越大的感觸。
廖鴻基說:「下海捕魚不久,就覺得自己上輩子應該是一條魚,下輩子也會是一條魚,所以這輩子有責任為魚、為漁寫一些文章」,廖鴻基寫作的初衷,是希望將這些動人的海上故事傳遞給更多人,讓大家感受大海的壯闊與生命的韌性。他以文字記錄與海洋之間的對話,其海洋文學作品,獲許多文學獎肯定,多篇作品亦收錄至各級教科書,也激勵了文學系同學運用文字能力和影像來為人與海洋作紀錄,讓有意從事創作工作的學生,可以作為未來就業的選擇之一。
多年的航海經驗,讓廖鴻基累積許多作品,演講當天特別朗誦其創作的台語詩〈飛烏虎〉,展現他以詩意語言捕捉海洋之美的獨特風格。演講尾聲,以「掌握自己的第二口氣」作為本次講座的結尾,勉勵大學生一定要「以航出去、走出去的行動,走出自己的第二口氣」。文學系大二學生在講座回饋單上表示:「在國、高中時都讀過廖鴻基老師的〈飛魚〉、〈討海人〉、〈鬼頭刀〉等著作,在這一場演講中不但更了解生命的意義,也透過廖鴻基老師的生命經歷分享,讓我對於漁業捕魚時的工作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讓我知道平時在我們的飯桌上出現的旗魚,對於漁夫來說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旗魚的生命也間接地讓我了解到生命的坎坷與不容易,而漁夫的工作讓我明白行行出狀元的重要性。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18 15:19:13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