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石材廢料的循環美學—東華社參USR攜手奧馬水彩啟動「岩」彩研發試驗

在花蓮壯麗地景下,蘊藏的不只是豐富石材資源,更蘊育了可轉化為創作靈感與媒材的地方色彩與環境議題。4月23日,社會參與中心於藝術學院舉辦「循環礦石岩彩顏料工作坊」,邀請到臺灣在地水彩品牌「奧馬 UMAE」講師—陳坤陽,帶領學生深入材料解析,理解顏料的製作原理,見證一顆顆石粉如何成為畫布上的顏色。
坤陽老師以淺顯實作,引導學生從石粉選料、研磨篩分、媒劑調和、裝罐封存等流程,一步步瞭解顏料的生成邏輯。他也分享奧馬品牌本身對「在地製造」的理念,並表示:「每一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色譜,希望能透過這次的顏料實驗,把這些色彩的故事留下來。未來也邀請東部的藝術家,一起寫故事,這樣的成品,就不單只是顏料,還有故事,大家就會更認識台灣這片土地,更是一種具有在地意識的設計實踐」。此次活動選用來自花蓮在地石材場-高陽益的邊角料石粉,在原先的水彩配方上,添加並調整石粉的比例,目前已製作出首批樣品等礦彩初色,相較一般的水彩,礦彩的色系更為淡雅質樸,亦讓學生在試色階段不只接觸顏料,更能從中觀察顏色的改變與石粉特性。
韓毓琦教授也指出,本次與臺灣奧馬水彩的合作為「地方礦彩顏料系列」的起點。未來將持續開發在地調性顏色,並與藝術與設計學系複合媒材課程相互連結,進一步將成果導入展覽、工作坊與推廣教案。更長遠的願景則是開創具教育性、感性價值與市場潛力的「花蓮地方色彩品牌」,打造出一套能夠回應地方議題、促進產學連結、實踐循環永續的顏料產品線。
本次工作坊為「藝術永續×再生汙泥」分項計畫中的一環,結合花蓮石材產業的汙泥採樣,將原本難以處理的石材廢料、汙泥粉體,轉化為具藝術應用價值的循環顏料資源。在社會參與中心組長韓毓琦老師的規劃下,此分項計畫將融合「地方色彩採集×創作材料實驗×循環教育推廣」三大主軸,除了臺灣奧瑪品牌,未來也將連結其他地方與技術夥伴共同合作,構築出一條跨越產學、場域與教學的永續創作路徑,讓廢棄物不再是無用之物,而是重新喚起對環境、土地與創意想像的媒介。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23 17:40:51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