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台灣鱟類有成 中山大學教授獲海保楷模獎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教授張懿與研究團隊長年實地調查海洋保護區,從潟湖到漁港,踏查數千公里海岸線,成功建立「活化石」台灣三棘鱟族群量基線,獲海保貢獻楷模獎。
中山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張懿與研究團隊多年持續進行海洋保護區實地調查與管理計畫修訂工作,以數據推動保育;研究也成功協助多處保護區轉型升級,榮獲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肯定。
研究團隊表示,三棘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是台灣常見的大型底棲節肢動物之一,擁有上億年的生存歷史,被譽為海洋生物界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生態功能與文化意義。過去因研究資料不足,影響相關保育政策的制定。
張懿說,2021年起團隊深入台灣本島、金門、澎湖等地,運用標誌放流與再捕方式,首度建立台灣周邊地區三棘鱟的成鱟與稚鱟族群量評估,整合7年資料,初步估算約有4.6萬隻成鱟,是國內首見具代表性的鱟類族群資料。
研究也首次從遺傳角度分析三棘鱟的基因多樣性與族群結構。張懿說明,分析顯示澎湖、金門、台灣三地族群間並無顯著遺傳分化,具良好基因流動性,未來可視為單一族群進行整體管理。
張懿研究團隊此項研究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海洋科學區域研究」(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更新10多來台灣三棘鱟的研究概況,是未來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物種存續小組定期評估三棘鱟生存狀態的參考依據。
除了基礎生態研究,張懿團隊長期投入海洋保護區的制度修訂。團隊協助澎湖七美漁業資源保育區修訂管理計畫,首創分區分級制度,推動棲地復育與巡守制度,將原本多元利用區轉為核心禁漁區與永續利用區,將七美保護區面積從4公頃擴大至6.6公頃,並透過社區協作模式落實執行,提升保育效果。
張懿表示,真正有效的海洋保育必須建立在「由下而上」的參與模式,保護區的設計與管理不能只依靠中央決策,而要納入當地漁民、居民、學者與主管機關的多方意見,才能讓政策長期運作與社區共存共榮。
研究團隊也將七美保護區的在地參與過程也撰寫成學術文章,2024年發表於國際期刊。張懿同年也受邀在第5屆IUCN國際鱟研討會中發表台灣族群調查成果,並獲邀加入IUCN鱟特別小組,參與全球紅色名錄與綠色狀態評估合作,是台灣少數具國際影響力的鱟類保育專家之一。
中山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張懿與研究團隊多年持續進行海洋保護區實地調查與管理計畫修訂工作,以數據推動保育;研究也成功協助多處保護區轉型升級,榮獲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肯定。
研究團隊表示,三棘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是台灣常見的大型底棲節肢動物之一,擁有上億年的生存歷史,被譽為海洋生物界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生態功能與文化意義。過去因研究資料不足,影響相關保育政策的制定。
張懿說,2021年起團隊深入台灣本島、金門、澎湖等地,運用標誌放流與再捕方式,首度建立台灣周邊地區三棘鱟的成鱟與稚鱟族群量評估,整合7年資料,初步估算約有4.6萬隻成鱟,是國內首見具代表性的鱟類族群資料。
研究也首次從遺傳角度分析三棘鱟的基因多樣性與族群結構。張懿說明,分析顯示澎湖、金門、台灣三地族群間並無顯著遺傳分化,具良好基因流動性,未來可視為單一族群進行整體管理。
張懿研究團隊此項研究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海洋科學區域研究」(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更新10多來台灣三棘鱟的研究概況,是未來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物種存續小組定期評估三棘鱟生存狀態的參考依據。
除了基礎生態研究,張懿團隊長期投入海洋保護區的制度修訂。團隊協助澎湖七美漁業資源保育區修訂管理計畫,首創分區分級制度,推動棲地復育與巡守制度,將原本多元利用區轉為核心禁漁區與永續利用區,將七美保護區面積從4公頃擴大至6.6公頃,並透過社區協作模式落實執行,提升保育效果。
張懿表示,真正有效的海洋保育必須建立在「由下而上」的參與模式,保護區的設計與管理不能只依靠中央決策,而要納入當地漁民、居民、學者與主管機關的多方意見,才能讓政策長期運作與社區共存共榮。
研究團隊也將七美保護區的在地參與過程也撰寫成學術文章,2024年發表於國際期刊。張懿同年也受邀在第5屆IUCN國際鱟研討會中發表台灣族群調查成果,並獲邀加入IUCN鱟特別小組,參與全球紅色名錄與綠色狀態評估合作,是台灣少數具國際影響力的鱟類保育專家之一。
- 記者: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18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