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1895年首現米酵菌酸中毒 傳統甜點椰子發酵餅毒死千人遭永久禁產

印尼1895年首現米酵菌酸中毒 傳統甜點椰子發酵餅毒死千人遭永久禁產
早在1895年,就有印尼人因「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喪命。(圖/翻攝Youtube/Historia.ID)

[周刊王CTWANT] 隨著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延收,罕見毒素「米酵菌酸」也開始為人所知。事實上,印尼早在1895年就有人因為食用當地的傳統甜點「椰子發酵餅」(Tempe Bongkrek)後,因米酵菌酸喪命的案例。1930年起自製椰子發酵餅造成的中毒事件頻發,直至1977年因而中毒人數高達近萬人,目前印尼當局已禁止生產這項食品。

根據維基百科說明,米酵菌酸歷史上首於印尼爪哇一帶被發現,其名字亦是來源於爪哇語「Bongkrek」(意為擠碎、壓扁),指的是製作印尼養生食品「天貝」過程中,將發酵好的椰渣壓成小塊或脫水;此外「Bongkrek」發酵來自印尼語「bengkak」,是膨脹、擴張的意思,意指「發酵」,也就是製作天貝時椰子在發酵過程中的膨脹。

天貝(Tempe)是一種由黃豆製成的印尼養生食品,而椰子發酵餅(Tempe Bongkrek)則是在製作天貝時發展出來的一種變體,採用黃豆加上磨碎椰子渣發酵而成的的餅狀物。由於椰渣比起黃豆明顯價格低廉,所以比起天貝,椰子發酵餅更受到印尼貧窮家庭的歡迎。


印尼1895年首現米酵菌酸中毒 傳統甜點椰子發酵餅毒死千人遭永久禁產
天貝(Tempe)是由黃豆製成的印尼養生食品,和椰子發酵餅不同(Tempe Bongkrek),但在這次事件中遭到混淆。(圖/翻攝維基百科)

根據印尼權威媒體《Historia》報導,在印尼最早紀錄因食用椰子發酵餅中毒的事件發生在1895年荷屬東印度時期,但當時並未發現中毒原因。直到1930年代,印尼經濟受經濟大蕭條影響,不少家庭為節省開支,放棄購買商家製作的椰子發酵餅並改為在家中自製,由於難以規範製作與儲藏衛生,導致椰子發酵餅造成的中毒事件頻發。

1933年,荷蘭科學家便已經發現椰子發酵餅中毒事件是因唐菖蒲伯克氏菌(Pseudomonas cocovenenans)引起,而「米酵菌酸」便是從唐菖蒲伯克氏菌分泌出的毒素。

但即便有飲食風險,印尼百姓仍繼續食用這種傳統的甜點,就連1962年印尼政府下令禁止製作椰子發酵餅後,仍有許多民眾私下自行生產。從1951到1975年,有多達7216人因椰子發酵餅中毒,死亡者高達850人。而1975年又再度爆發1036人的中毒事件,造成125人死亡。

最近一次發生椰子發酵餅中毒事件則是發生在1988年,造成37人死亡,印尼政府當局鑒於這種食物可能產生的危險性,再度重申永久禁止生產和銷售這種傳統甜點,目前印尼人也已廣泛不再食用它。

延伸閱讀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