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的就是錢! 「近年最難的氣候大會」COP29亞塞拜然開幕

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9)11日在東歐和西亞交界的亞塞拜然開幕,距離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不到一週。川普視氣候危機為騙局、揚言退出氣候大會,再加上多國元首自顧不暇,紛紛缺席。有談判員稱,這將是近年最困難的氣候大會。


本屆會議有「金融氣候大會」(Finance COP)之稱,目標是解決氣候資金不足,協助窮國減少全球暖化。今年高溫再創紀錄,如何促使國際加強減碳承諾,這些都是大會最困難的挑戰。






全球政經動盪,這時候恐怕沒有人想要談錢。圖左為大會主席、亞塞拜然生態與天然資源部長巴巴耶夫(Mukhtar Babayev)。照片來源:Kiara Worth/UN Climate Change(CC BY-NC-SA 2.0)


全球政經動盪 氣候資金難湊齊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於11~22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Baku)召開,重要議程之一是建立「新的氣候金融集體量化目標(New Collective Quantified Goal on Climate Finance,NCQG)」,討論氣候融資金額要多少,哪些國家捐錢、哪些國家有資格拿錢等議題。


「今年的氣候談判肯定不輕鬆」,《彭博》直言,全球處於俄烏和中東兩大戰爭中,富有國家為國內的通貨膨脹、預算赤字和民粹主義等問題傷透腦筋,這時候沒有人想要談錢。


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前,就有談判代表稱這可能是2015年簽訂巴黎氣候協定以來最困難的一年。


11日的開幕典禮上,大會主席、亞塞拜然生態與天然資源部長巴巴耶夫(Mukhtar Babayev)指出,世界「正走向毀滅之路」,COP29是達成氣候目標的關鍵時刻。亞塞拜然願搭起通向目標的橋樑,但大家不僅要走向目標,還要「跑起來」才夠。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執行秘書斯帝爾(Simon Stiell)指出,不要把氣候融資當作是對窮國的慈善。一個有野心的、新的氣候融資目標可以同時符合每個國家自身的利益,即使富裕大國也是如此。






美國大選結束,川普支持化石燃料開採,對全球氣候行動造成重大打擊。圖片來源:UN Climate Change/Habib Samadov


川普陰影籠罩氣候未來 領導地位重洗盤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重要國家元首缺席,讓本屆大會蒙上陰影。歐盟執委會主席、法國總統、下屆主辦國巴西的總統均不會出席。預估中國、俄羅斯領導人也不會出席。巴布亞紐幾內亞抗議大國不採取行動,稱與會「完全是浪費時間」。


會場上傳聞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可能現身,但《金融時報》稱他已前往南美。美國大選上週落幕,川普強勢回歸,對全球氣候行動造成重大打擊。


川普否認氣候變遷,他揚言會退出《巴黎協定》與《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多次鼓動「鑽吧,寶貝,鑽吧」(Drill, Baby, Drill),大力支持石油和天然氣開採。


曾擔任美國氣候特使副手的帕欣(Jonathan Pershing)表示,川普先前退出巴黎協定時,拜登政府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重新獲得氣候盟友的信任。根據《Carbon Brief》3月份的分析,和拜登的計畫相比,川普勝選後,到了2030年,美國碳排放量可能會增加40億噸,造成超過9000億美元的氣候損失。


氣候倡議者也擔憂,美國的缺席將為世界最大排放國中國打開大門,從而獲取更多的影響力。


台灣氣候外交受限 環境部戰情中心全程追蹤


本次台灣官方及民間組織預估有80多人到亞塞拜然參與。環境部首次開設氣候大會戰情中心,全程追蹤談判進展。



我國NGO代表陸續抵達COP29,將於藍區會場內辦理周邊會議、論壇與展攤(拍攝於藍區入口)。圖片來源:環境部提供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過往,中、美兩國會共同領導氣候談判,會前先達成協議,為會議的走向定調。這次缺乏國際高階領袖帶頭,許多開發中國家恐怕在談判時變得不願妥協。


目前在氣候大會現場、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研判,川普對全球減碳的影響不大。川普雖支持化石燃料,但也支持風力發電、電動車,而且電動車還是下一波減碳的關鍵。


亞塞拜然臨時受命 會前傳投資油氣醜聞


東西陣營對峙,亞塞拜然直到去年底才確認主辦氣候大會。雖然籌備時間緊迫,仍在會前發布儲能、氫能、甲烷、韌性城市等九大宣言,展現氣候決心。但就在大會前夕,傳出大會執行長索爾塔諾夫(Elnur Soltanov)大力推銷投資天然氣,被批是對氣候談判進程的「背叛」。


去年有8萬多人參加氣候大會(COP28),創下參與人數最高紀錄,但化石燃料說客人數也創高。今年聯合國將出席人數控制在4萬人左右,和三年前英國主辦的氣候大會人數相差不多。






亞塞拜然直到去年底才確認主辦氣候大會。照片來源:IRENA/Flickr(CC BY-NC-ND 2.0)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陳文姿、林郁宸 編譯;陳昭宏 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