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坡整治「向樹木學習」 貓空草湳橋無框架工法撐過強震與豪雨

「我們台北市幾個靠山區的里,最怕就是颱風天、下雨天,還有地震。」木柵區指南里里長張佳南說。貓空草湳橋一帶由於邊坡不穩、一下雨土砂及落石就堆滿道路。北市府兩年前啟動邊坡保護工程,其中一塊坡地首次採用號稱不用砍樹、不用水泥,對生態干擾更少的「無框架護坡工法」,去(2024)年獲得北市府公共工程卓越獎。


經歷去(2024)年強震及多個颱風衝擊,缺少水泥保護的邊坡是否安然無恙?與傳統工法相比,真的能復育更多植被嗎?《環境資訊中心》專訪北市府大地工程處及專家,一起解密新工法。



施工後三個月的無框架生態護坡(中間)及傳統格梁式護坡(左、右)。圖片來源:北市府大地處提供


貓空草湳橋附近車流大 邊坡頻崩塌阻礙交通


許多民眾喜歡假日到台北貓空喝茶健行,從指南路三段駕車上山,總得經過草湳橋才能抵達熱鬧的商店街。不過,靠近草湳橋的指南路段,多次發生邊坡滑落,甚至山崩封路,民眾只能多花15分鐘繞路。


台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總工程司陳智盛表示,光這五年內就發生兩次崩塌、四次以上落石。當時大地處只能清掉路面堆積的砂土,並於坡面上採用噴凝土、設置防落石柵應急。「這裡的車流量其實很大。」當陳智盛說著過去災情時,一旁就有數輛小客車、摩托車呼嘯而過。


要避免災害再度發生,最根本的做法仍是強化坡面穩定度。因此北市府2022年起,整治指南路貓空草湳橋一帶邊坡。邊坡左右採用常見的土釘型框護坡工法(又稱格梁工法),中間則採用號稱可保留原生植栽、向樹木學習的「無框架護坡工法」(non-frame method)。






貓空指南路三段水湳橋旁路段,過去常因豪雨造成坍方。圖片來源:北市府大地處提供


邊坡整治「向樹木學習」 不使用水泥、可保留原生植栽


傳統的格梁工法,必須砍伐坡地上的植物,整地後打下土釘、覆蓋鋼筋混凝土格框,並在格框之間重新種下植物,缺點是排水不易、樹木也難以發展根系。無框架工法則不用水泥,只靠沉壓板、岩栓及鋼索三種零件,就能達到穩定坡面的效果,由於沒有水泥結構物,雨水可直接滲入土壤排掉,植物也能自由生長。


亞柏技術顧問公司的坡地整治專家鍾明劍表示,無框架工法概念有點像樹木的生長。長長的岩栓深入地底,可以抑制坡面滑動,就像樹的直根;沉壓板則如樹墩,貼合坡面,向坡面施加壓力;最後再用鋼索把不同岩栓連接起來,像樹的側根能分散受力。此工法可大幅減少樹木砍伐,且生態補償及復育工作都相對容易。


不過北市府最初並沒考慮採用無框架工法,是已得標的顧問公司大膽提案才付諸實行。陳智盛透露當時長官和居民的疑慮,例如擔心坡面未被水泥包覆,易被暴雨沖刷等。直到找來具經驗的日本專家實地勘查,並提供工程數據、教育訓練,各方才終於放心。


無框架工法號稱可以保留原生植栽,但貓空邊坡實際施工時,有些「危木」橫向生長,存在掉落風險仍需伐除。大地處配合樹醫生的診斷,最後留下10餘棵樹徑較大也健康的喬木。






北市針對該坡地施作無框架護坡工法前,由於曾緊急透過噴凝土處理坍方,因此整片坡地呈現光禿狀。圖片來源:北市府大地處提供


撐過403地震及多次颱風 北市府不排除用於早期預防


指南路三段的邊坡改善工程在2023年完工,在去年獲得北市府公共工程卓越獎。但無水泥、只用小型零件固定的邊坡,有挺過去年403地震、山陀兒、康芮等颱風侵襲的考驗嗎?


陳智盛表示,403地震後確實有零星小落石從較上方未施作工法的地方掉落,所幸被柵欄阻擋;而岩栓、壓板則無脫落變形,且透過實際監測評估,坡地並無位移及崩塌的跡象。他表示,北市府將此次生態護坡當成測試,後續若再過幾個颱風、地震,強度都沒問題,不排除用於早期預防。


「之前只要一下雨,路上就一定會有一灘石頭在那邊。」張佳南表示,起初民眾也有點擔心護坡工程強度不夠,但去年撐過多個颱風和1023豪雨,土石滑落的狀況都未發生。張佳南強調,過去邊坡崩塌常是民眾通知里長、里長向市府通報,公家單位只能「崩一處、補一處」,希望未來能加強事前預防。但他也坦言,「很多邊坡地都是私人土地,他(政府)沒辦法去動(整治)」。






業者在施工後監測坡面穩定性。圖片來源:北市府大地處提供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