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害死了小鎮商圈? 不是房東漲租,而是氣候變遷
四年內七場洪災 英國小鎮商家被迫出走
2024年11月,一場洪水重創坦伯里威爾斯,鎮上街道泥濘,商店櫥窗碎裂,浸水的家具物品散落街頭,一片狼籍。這已不是頭一遭,過去四年來,這裡已遭遇七次洪災。
「如果再一次被洪水淹沒,我就離開。房東可以告我們,但我不管,我寧願破產也要出走。」花店老闆沙曼(Richard Sharman)激動地說。沙曼在當地做了七年左右的生意,最近兩次洪水僅僅相距一個半月,讓他損失合計超過新台幣40萬元,街上另一間手工藝品店損失了所有商品庫存,災損甚至高達新台幣100萬~120萬元。
頻繁的洪水也讓保險費用高漲,多數居民負擔不起,商家正在出走。
低窪地勢加上氣候變遷,洪水快到難以預警
坦伯里威爾斯山巒疊翠、清溪環繞,至少從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就有人定居。13世紀中葉,當時的國王亨利三世批准開辦每週一次的市集,坦伯里威爾斯正式成為市集小鎮。隨小鎮經濟蓬勃發展,14世紀初再跨河築橋,當時規劃的街道至今仍是主要幹道。
然而,坦伯里威爾斯北有湍急的蒂姆河(River Teme),南有支流凱爾布萊克(Kyre Brook),讓這個地勢平坦低窪的小鎮經常飽受水患之苦。氣候變遷更加劇了這個問題——降雨愈發強烈密集,洪水能在瞬間淹沒街道,去年11月的洪水甚至沖毀了商店街的擋水牆。
根據預測,未來十年內,即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蒂姆河的洪峰值中位數仍將增加兩成,洪災將更加頻繁,暴發地點也更難預測。
地方議員布魯頓(Lesley Bruton)表示,小鎮需要在整個市中心周圍建置防洪牆和許多閘門,預計花費高達新台幣約12億元。目前僅籌得一半資金,呼籲政府支援剩餘款項。
當地居民擔憂,如果無法獲得援助,坦伯里威爾斯恐成為英國首個因氣候變遷而遭遺棄的鄉鎮,「這個小鎮可能會變成鬼城」。
氣候變遷造就的「鬼城」
氣候變遷已經在全球各地造就許多「鬼城」,如南太平洋島國斐濟的濱海小村莊武尼多格洛亞(Vunidogoloa),因海平面上升而於2014年遷村;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查爾斯島(Isle de Jean Charles)近年也因同樣原因、加上颶風侵擾而遷島;玻利維亞查卡塔雅山(Mount Chacaltaya)海拔近5300公尺的滑雪場,曾是世界上最高的滑雪勝地,但暖化下冰川消融,已於2009年關閉,留下廢棄的咖啡館、酒吧及雪地纜車見證昔日繁華。
《華盛頓郵報》報導,「氣候難民」的時代已經來臨。2022年,巴基斯坦洪害讓800萬人流離失所。2023年衣索比亞及2024年肯亞的洪水讓數十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去年的巴西洪災讓南部超過53萬人被迫搬遷。
美國外交政策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工作者羅伊(Diana Roy)在《外交政策》撰文指出,儘管全球因氣候變遷而流離失所的人口與日俱增,但提供具體保護措施的國家寥寥可數,各地的高風險社區依舊缺乏重建資金和相關資源。
傍海而居、深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斐濟,是少數展現出積極應對決心的國家。斐濟政府自2018年起陸續頒布「計劃搬遷指南」(Planned Relocation Guidelines)、《氣候變遷法案2021》(Climate Change Act 2021)等法規,不僅承認高風險社區的搬遷權利,更提供相應的支持保障。目前官方已指定40個村莊為可能的安置區。「斐濟政府的努力不應只是個案,而應成為其他國家效仿的典範。」
- 記者: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羅真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