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數位人權大會談供應鏈韌性 政委林明昕:「企業只負責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

「企業只負責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說道。當全球供應鏈對企業人權與環境責任的要求日益嚴格,台灣企業正站在國際標準的十字路口。


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24日在台登場,首場周邊論壇「台灣企業與人權」聚焦台灣企業如何在市場競爭與社會責任間找到平衡,英業達、台積電等產業龍頭已開始佈局,迎戰不可迴避的挑戰。



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圖片來源: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提供。


論壇由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美國人權組織RightsCoLab、台灣跨國企業監察(TTNC Watch)共同舉辦,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歐洲經貿辦事處商務部主任邵恩博,亦有業界、公民團體、受企業影響之社區居民與移工對話交流。


林明昕強調,政府將加速以「軟法」方式推動《台灣供應鏈保護人權方案》,且視國際趨勢推行「硬法」。


台灣電子產業遍及全球 企業人權與環境盡職調查有必要


台灣在筆電、伺服器、路由器等製造領域領先全球,擁有遍布世界的代工廠。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工會秘書長陳逸萍表示,台灣資通產業2023年產值約為6580億美元,出口額約3000億美元。


陳逸萍強調,「當我們在各地設廠時,人才與勞工標準會是關鍵議題,須符合歐盟、美國與亞太地區的相關規範,如美國的《維吾爾強迫勞動防治法》(UFLPA)、歐盟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等,台灣也推動了《國家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NAP),以確保符合全球標準。」


陳逸萍指出,「川普 2.0」政策導致墨西哥製造面臨25%關稅,促使工廠轉移至越南、泰國等地。這都凸顯台灣產業供應鏈韌性(Supply Chain Resilience)的重要性,台灣電機電子企業需在變化的環境中維持競爭力,同時確保合規與人權責任。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工會秘書長陳逸萍。攝影:鍾依靜。


從人權到碳中和:台灣企業引領全球可持續發展


陳逸萍分享,每年工會都與經濟部合作舉辦的台灣「企業與供應鏈尊重人權」研習會,幫助台灣南部中小型企業了解人權趨勢,確保其供應鏈符合國際標準。另外,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工會推動「可持續發展與數位轉型」計畫,與歐洲全球永續賦能倡議組織(Global Enabling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GeSI)共同制定國際碳排政策,推動循環經濟計畫。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工會有76年歷史,旗下擁有3000家會員企業,總產值約占台灣GDP的四分之一。


台灣領先電子產業如英業達與台積電,亦有一連串作為。英業達遵循國際標準,如聯合國全球契約(UNGC)、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指引,並設立申訴機制與多渠道,確保供應鏈無使用衝突區域的礦物。該公司也成立可持續發展小組,推動低碳製造技術,目標於2050年達成碳中和。


台積電在全球設立工廠,符合工業4.0標準,並實踐碳中和與水資源管理。其人權政策包含勞工權益保護、盡職調查和環境保護承諾,並已建立相應組織與監控機制,確保遵守當地法律與標準。



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首次於台灣舉辦。攝影:鍾依靜。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