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黑面琵鷺突破7000隻 國際鳥盟建議降級易危 中華鳥會︰光電威脅仍在
香港觀鳥會2日發布「全球黑面琵鷺同步普查」數據,全球黑面琵鷺數量記錄到7081隻,為1989年有普查以來首度突破7000隻。台灣仍為黑面琵鷺最大度冬地,2025年有4169隻,比2024年微增34隻,但仍沒有超過2023年的4288隻紀錄。
此外,國際鳥盟6日建議把黑面琵鷺的受脅級別,從瀕危級下調為易危,徵集意見後再交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審核,預計於10月公布結果;此前下調級別,已是25年前。
全球黑面琵鷺數量增長放緩
香港觀鳥會每年1月皆會發起「全球黑面琵鷺同步普查」,今(2025)年首次突破7000隻,記錄到7081隻,但整體僅增加93隻。普查涵蓋11個地區,台灣以4169隻位居首位,較去(2024)年微增0.8%(34隻),占全球族群數量58.9%。
台灣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11日發新聞稿表示,全台有黑面琵鷺紀錄的縣市共11個,超過九成集中於西南沿海地區,其中台南市有2439隻、嘉義縣701隻、高雄市408隻、濁水溪口(彰化與雲林交界)255隻、雲林縣202隻。
值得留意的是,過往較少觀測到黑面琵鷺度冬的彰化縣及澎湖縣,近年亦有穩定紀錄,今年分別記錄到13隻及15隻。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的黑面琵鷺度冬地,增幅收窄,今年共1671隻,較去年增加2.5%(41隻);日本則記錄到716隻,較去年增加2%(14隻)。
香港和深圳后海灣一帶的紀錄則有較大跌幅,共328隻,比去年少了12.5%(47隻)。此前已有研究發現,大灣區的急速城市化,對后海灣及其周邊濕地的生態健康構成重大威脅,泥灘、魚塭及基圍(當地近海田地為防水患,會在周圍建堤圍)等候鳥覓食重要地點,在30多年間面積減少三成。當魚塭和濕地轉為水泥結構,大型底棲動物如蠕蟲、螃蟹、彈塗魚等就會受水質改變影響,其數量變化亦與候鳥數量有關。
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向《環境資訊中心》表示,黑面琵鷺數量增幅較以往明顯放緩,濕地用途改變、傳染病、氣候變遷等因素,仍持續影響黑面琵鷺生存。他又稱,每一處棲息地都是黑面琵鷺攸關存亡的補給站,在遷飛區內提供更多和分散的棲息地,不僅能提供足夠的食物補充,更能有效降低集體感染疾病的風險,構成維持物種生存的重要保護網。他亦關注到2024年底在學術期刊發表的研究,指離岸風電可能改變黑面琵鷺飛行路線。
開發越來越多 台南黑面琵鷺近年往北邊和南邊擴散
中華鳥會負責統籌台灣數據。秘書長呂翊維表示,全球普查的日子集中在兩至三天,重點在於審視當地黑面琵鷺的長期趨勢。過去10~20年,台灣數量的確有明顯上升,但近年已成來到「一個平原期」;若只比較台灣近一、兩年的數字,「差100、50隻,很難解釋環境變化」。
他舉例,台南市府2月初引用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黑面琵鷺增長數據,然後否認黑面琵鷺受光電裝置影響造成數量下降,認為市府是「在騙不知情的」、「偷換概念」,因為光電本來就不可以建在受保護的濕地裡。
但在不受保護的地方,黑面琵鷺就會因地區開發而遷移區域。呂翊維說明,台南市台17線周邊本來有很多魚塭,但轉做光電後,供給候鳥的作息條件改變,現在已非黑面琵鷺的熱區。他又稱,據觀察台南的黑面琵鷺近年有往北、南擴散的跡象,彰化與屏東的數量變多了。「本來數量多的地方,因為開發所以沒有了,鳥就出現在以前比較少的地方。整個台南市的(黑面琵鷺)配比,一直在變化,因為開發一直在進行,光電還沒蓋完。」
呂翊維引述台南市野鳥學會統計,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期間,光是台南地區就接獲75起黑面琵鷺救傷通報,多數疑似肉毒桿菌中毒,與去年相比並未減緩,顯示棲地環境品質或其他未知因素,仍持續威脅黑面琵鷺健康。
「台灣這幾年,以黑面琵鷺來說,牠遇到的問題最主要是綠能開發。」呂翊維說。
陸上魚塭為生態服務給付項目 林保署呼籲漁民加入
台灣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最新出版的「2024台灣鳥類紅皮書名錄」中,黑面琵鷺仍被列為「國家易危」(NVU)等級,主要威脅來自棲地持續縮減。
林保署表示,「陸上魚塭」為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項目,魚塭收成後於10月至翌年4月期間,至少連續1個月維持20公分以下的適當水位,供特定鳥種利用,每公頃每年最高可核發1萬元。2024年度台南市友善魚塭面積有181公頃。林保署也稱,今年黑面琵鷺數量稍有回升,但仍面臨棲地、疾病等挑戰,呼籲更多漁民加入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
國際鳥盟建議黑面琵鷺從瀕危降級至易危
另一方面,鑑於全球黑面琵鷺族群數量上升,國際鳥盟去(2024)年便建議將IUCN紅皮書名錄中黑面琵鷺的級別連降兩級至無危(LC)。翻查資料,IUCN於1994年將黑面琵鷺評為極度瀕危(CR),2000年再下調為瀕危(EN),此後再無變更。
事隔25年,黑面琵鷺的評級可能下調,引起各國保育團體關注,認為為時過早。綜合當時網路論壇意見,舉例有5種被列為無危的琵鷺種群數量,是一直維持在1萬隻以上,惟黑面琵鷺現時僅有約7000隻;且黑面琵鷺分布範圍小,繁殖範圍僅限朝鮮半島及周邊沿海地區,度冬範圍則以台灣為主,易受未來氣候變遷及棲地變化影響;遺傳多樣性尚未達到可以認為種群安全的程度。
台南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郭東輝特別指出,近兩年許多冬季使用的魚塭,都被改成放置太陽能板的場域,加上冬天降雨少,加劇魚塭、渠道水量減少,導致台南頂山、土城、高雄永安等地黑面琵鷺肉毒桿菌中毒案例大幅增加。郭東輝擔憂,如因數量小幅增加而將之降級,將對保育工作產生嚴重影響,並建議維持目前評級。
日本黑面琵鷺保育網(Japan Black-faced Spoonbill Network)高野茂樹(Shigeki Takano)也指出,日本並沒有很多安全的度冬地,潮灘、河溪、漁港等都與人類居住區相鄰,且面積有限,亦持續面對開發壓力。也曾有報告指出,當地黑面琵鷺的腳、喙因被漁網和漁線纏住,無法自行捕食最終死亡。
今年4月6日,國際鳥盟作出修訂,建議評級下調為易危(VU),並會再徵集意見,6月中將正式提交評估報告予IUCN審核,IUCN將於10月公布最新評級。
呂翊維明言,台灣黑面琵鷺數量多,民眾「有點安逸了」,對議題敏感度減少,或未察覺這個明星物種在台灣乃至全球正面對的新威脅。
余日東強調,無論黑面琵鷺於IUCN紅皮書評級最終為何,香港觀鳥會仍會繼續進行全球普查,但未來工作焦點或不再只看受脅級別,將會把過去保育黑面琵鷺效果作為其他物種的示範,並教育群眾保護及增加棲地的重要,「過去30年的保育成果得來不易」。
不過他擔心,若黑面琵鷺降級,部分國家或地區會減少投放資源,「始終有時是講優先次序。」他認為可將普查逐步變為公民科學活動,讓全民參與及推動保育工作。
2025年2月底,香港觀鳥會聯同當地及國際保育專家召開研討會,提出多項國際行動計劃,並修訂2010年制訂的《黑面琵鷺國際物種保育⾏動計劃(ISSAP)》,為2026至2036年制定新框架。研討會決議將每年3月第三個星期六定為「國際黑面琵鷺日」,以提高公眾保育意識。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