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堰魚道上千大頭鰱上溯超壯觀 河溪保育團體:不等於生態豐富
新店碧潭堰月初出現上千隻大頭鰱溯溪而上,引發民眾熱議。新北市水利局指出,此景證實新建的人工魚道發揮功效,顯示河川豐富生態。不過,民間河溪保育團體指出,魚群利用人工魚道移動的現象,不應擴大詮釋為「生態豐富」,且大頭鰱原生於中國大型河川,並不會在靜止的水域或小溪流產卵。故碧潭堰利用人工魚道溯溪而上的景象,也並非所謂「洄游產卵」。

碧潭堰上千魚群洄游超壯觀 新北水利局稱人工魚道發揮作用
新北水利局《新北水漾》臉書粉專8日貼出影片,內容為新店碧潭堰出現大量魚群溯溪而上,罕見畫面引起在地民眾與網友熱議。據《中央社》報導,出現在碧潭堰魚道的魚群八成為鰱魚(俗稱大頭鰱),共近1500尾,一片黑壓壓的魚鰭浮現河面,蔚為壯觀。新北市水利局河川工程科長傅光維表示,這是碧潭堰首次有大頭鰱這類大型魚種洄游,凸顯生態豐富,魚道發揮功效。
據《台視》報導,新北市水利局長宋德仁表示,因為生態廊道的打通,所以有洄游特性的魚類就會想往新店溪的上游跑,尤其剛好這個時候是春天,也就是產卵的時間。
碧潭堰曾於2015年受蘇迪勒颱風重創,歷經千日的改善工程後,於2023年8月底啟用。新北市水利局指出,最受矚目的就屬新建於右岸長約132公尺,新店溪最大的魚道,打通46年來因舊堰體造成的廊道中斷。宋德仁表示,新建的豎槽斜隔壁水池式魚道,加大了原設計的暫留水池空間,並調整預鑄的豎槽斜隔壁擺置方式趨緩側向流速,預估可提供有20多種具溯游習性之魚種一條「洄」家的路。
河溪保育團體:人工魚道非萬靈丹
今(17)日,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台灣河溪網協會、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等團體發布聲明指出,固床工、攔河堰等河川橫向構造物阻斷上下游縱向連結,人工魚道為這類構造物是「補救」設施,並非解決魚群洄游遭遇阻隔問題的萬靈丹。
團體指出,希望避免社會大眾接收錯誤生態知識與觀念,魚群利用魚道移動,不應被擴大詮釋為「凸顯生態豐富」,亦不能證明人工魚道發揮補救效果。聲明主張,河川水域生態多樣,魚道僅能補救其中特定物種的通行,強調建造橫向構造物時,仍應優先考量生態檢核之「迴避」、「縮小」等原則,維護河川原有棲地樣貌並確保廊道通暢。

外來種大頭鰱原生於中國河川 碧潭堰上溯並非洄游產卵
根據水利局新聞稿,碧潭堰還設置了全國最大的魚道觀察窗,引入國內首見AI智慧魚類辨識系統。宋德仁指出,從2022年5月調查至2024年12月,碧潭堰所有樣站加起來共記錄魚類63種、蝦蟹類10種,顯示新店溪的生態恢復與多樣性。
不過,河道為何出現上千隻大頭鰱?水利局稱來源成謎。河溪保育團體則指出,大頭鰱是以浮游生物維生的外來魚種,相關單位時常會於河川水域施放其魚苗,來淨化水質、控制優養化。此外,大頭鰱原生於中國大型河川,並不會在靜止的水域或小溪流產卵。故碧潭堰中大頭鰱利用人工魚道溯溪而上的景象,並非所謂「洄游產卵」。

河溪保育團體強調,他們並非否定人工魚道的功用,而是期待人工魚道設計的目標魚種應以當地的原生魚類為主,透過魚道設計規劃重點的建立,以及後續成效檢測,才能使人工魚道切合設計目的並發揮功能。
- 記者:整理:吳奇諺(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