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百業/炭焙的藝術與工藝 貓頭鷹炭焙阿賢談焙茶熱情
(記者陳志仁/專訪)在茶的世界裡,炭焙是一門需要專注與經驗的技術,承載著茶葉風味的深層變化與文化的傳承;名間八卦山區的貓頭鷹炭焙創辦人呂明賢(阿賢),身為講茶學院的炭焙老師之一,透過炭焙工藝重新定義焙茶的價值。
圖/阿賢(中)分享了他對炭焙的熱情與見解。(艾瑞克IN新聞攝)
在最新一集《艾瑞克IN新聞》中,阿賢分享了他對炭焙的熱情與見解,從手藝的精細到市場認知的改變,展現了焙茶技術的多樣性與深度。
炭焙的挑戰:手藝與耐力的極限考驗
阿賢形容炭焙是一門「既耗體力又耗精神」的技術,從學徒時期開始,他便經歷了無數個夜晚,守著茶爐,忍受疲勞與高溫,甚至有一次因為不小心在茶葉冒煙時開門,讓大量氧氣湧入,瞬間引發「閃燃」,茶籠如營火般燒起來;雖然茶葉化為灰燼,但他笑著說:「那一刻像在放煙火一樣,無法阻止,只能看著它燒完。」
炭焙的核心在於控制溫度與時間!阿賢解釋,炭焙不像電焙那樣可以精準調整溫度,而是需要通過距離、炭灰覆蓋的厚度來調節熱度;「炭焙如果不定時翻動,茶葉受熱不均會影響品質,所以我們每隔十分鐘就要翻一次茶葉,這是一場與時間和火候的博弈。」
改變市場對焙茶的刻板印象
阿賢坦言,市場對焙茶的偏見源於過去粗糙的烘焙技術,「許多人認為焙火茶就是用來掩蓋茶葉缺點的,或者味道很苦澀,但其實,一杯好的焙茶應該是香氣濃郁、茶湯甘甜、入口順滑」;他舉例台灣鹿谷凍頂茶比賽中,所有參賽茶葉均為焙茶,且特等茶的價格可達每斤30萬元,顯示焙茶的高端價值。
講茶學院創辦人湯家鴻進一步補充,焙茶其實是茶葉精製工藝的一部分,具有提升風味與延長保存的功能;「早期在航海貿易時代,為了減少茶葉受潮變質的風險,烘焙是必須的工序,隨著技術的發展,烘焙不僅能保留茶葉品質,還能創造出焦糖香、炭香等多樣化風味。」
焙茶的藝術:從輕焙到重焙的層次探索
在節目中,阿賢分享了炭焙茶從輕焙、中焙到重焙的風味演變,輕焙茶保留了茶葉的品種香氣,如花香與果香;中焙茶則增加了焙火香,茶湯層次更豐富;而重焙茶則呈現濃郁的炭香與甘甜的茶湯。
圖/手工龍眼木炭與阿賢。(呂明賢提供)
「一杯重焙茶如果烘焙得當,應該是非常順口且層次分明的,而不是讓人感到口乾舌燥!」阿賢表示,好的炭焙茶需要無數次試泡、調整,才能找到風味的最佳平衡點。
湯家鴻也提到:「烘焙茶的製作過程其實充滿樂趣,它能將同一款茶葉轉化為截然不同的風味,這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與土地對話的方式。」
未來展望:讓年輕人愛上炭焙茶
儘管焙茶技術面臨代際斷層,但阿賢仍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觀察到,許多年輕人對燒烤的迷戀,其實與炭焙茶產生的梅納反應(糖香與焦香)不謀而合;「現在流行的鐵觀音奶茶、拿鐵等飲品,其實大多採用焙茶作為原料,這說明只要製作得當,焙茶也能抓住新一代消費者的味蕾。」
講茶學院也積極推廣焙茶教育,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操作,讓更多人了解炭焙的魅力,「茶葉的世界應該多元,無論是生茶還是焙茶,都有其獨特之處」;阿賢認為,焙茶不僅是對茶葉的再創作,更是對茶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更多引新聞報導
- 記者:陳志仁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