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讀/周桂芳

周桂芳

初夏,細雨敲窗,我倚窗而坐,偎窗讀書。

淺夏裏,我喜歡晴耕雨讀,此耕非彼耕,雖不在泥土裏耕作,換在紙上深耕,也能耕出泥土的芬香。

初夏,雨來得密,細雨疏疏,夜裏挑燈,讀唐詩宋詞,才能真正懂得“江湖夜雨十年燈”的意境。

古人喜好“晴耕雨讀”,晴耕雨讀,是埋在古人血脈裏的讀書樂事。晴時耕作,以糊口飽腹,雨時讀書,以餵養心靈,讓物質與精神上都能自給自足。晴時精耕細作,勞其體膚筋骨,雨時挑燈夜讀,滋養心靈,讓身體和心靈強大豐盈。

晴耕雨讀,是古代文人雅士對清雅閒適、自得其樂的理想生活之追求。勞作之暇倚牛而讀,白鷺翻飛,草木森森,清風徐來,野逸悠閒的情趣躍然紙上。

“川平牛背穩,如駕百斛舟。舟行無人岸自移,我臥讀書牛不知。” 大文豪蘇軾在眉山老家時,就特別喜歡放牛耕讀,他曾邊放牛邊讀書,牛吃草忘了背上有人在讀書,讀書的人忘了胯下還有牛在吃草。讀書是有癮的,好書一讀就上癮,讀到心流狀態,真能忘我,兩者都物我兩忘,樂在其中。

談到讀書的境界,我最喜歡陳繼儒《小窗幽記》的一句詩:“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每每我買了新書,就會迫不急待地折開書封來讀,還會在扉頁上龍飛鳳舞地寫下這句詩以自勉。人生何處不讀書?只要關起門,就像住在深山中一樣安靜幽雅。只要能讀書,則處處是淨土。淨土在書中,淨土在心裏。這是種很高的讀書境界,就像老子說的道,大道無形,道無處不在。

初夏時節,綠肥紅瘦,草木蔥綠,山川美景,如詩書字畫,山林充滿詩意與浪漫,時光是美好的。“風雷雨露,天之靈;山川民物,地之靈;語言文字,人之靈。”萬物有靈。人喜歡到大自然中去,與花草樹木為伴,與森森草木同呼吸,與清風明月同坐,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喜歡在松樹竹林裏捧書而讀,在小溪涼亭旁執書而讀,在怪石階前上翻書而讀,似乎每一寸山川河流是暢讀的妙景,每一棵草木生靈都是可品讀的生命奇跡。人各有心性,各有意趣,各有自在,各有閒適,走進大自然,就都回歸本性,做回自我,就像一棵會自由行走的樹,一棵有千馬行空思想的樹,自由自在,隨心愜意。人一回到大自然中,就像草木窩回了泥土裏,自然恬適,自然放鬆。

人以山水為親,以山水為魂。初夏,偎窗讀畫,一幅幅古畫中,有自然山水,有洪荒遍野,有雲山映帶,有山巒疊嶂,有霧靄深沉,有亭臺樓廓,有溪水潺潺。夏天裏,古人在自然風景中行步、登高、望遠、彈琴、聽松濤、沐浴山風、賞玩古樹,總是少不了山間涼亭讀書的雅致。

古代文人對於亭子似乎特別鍾愛,亭中總有人在讀書、撫琴、喝茶、品酒。“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醉翁亭;“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殘荷亭;湖心亭、滄浪亭、荷風四面亭、月來風到亭……亭子名字很美。亭子藏匿在詩句間,也藏匿在山水字畫間,是寄託性情品格和思想境界的載體。

初夏時節,我去鄉村采風,小橋流水人家,就有涼亭歇腳。看到千年香樟古橋旁,有古樸涼亭相依相伴。在涼亭下聽泉水叮噹,讀書、喝茶、閑坐、小憩,下棋,撫琴,是夏日裏最自然放鬆恬適灑脫的美好時光。

天氣漸熱,氣溫升高,如何“消夏”呢?現代人消夏就是吹空調,喝冷飲,躺平,玩手機。還是古人消夏更為雅致,更有意境。初夏時節,他們會將門窗微敞掛上竹簾,書案上竹弄清影,他們則在案頭靜坐翻書卷。消夏詩很多:“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清風不我留,月亦無一言。獨酌徑就醉,夢涼天地寬。”……

“心靜自然涼”,恐怕是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句詩吧。兒時夏天,不識字的母親也總是這樣對我說。詩人白居易頂著烈日去拜訪朋友恒寂禪師,卻看到禪師獨自在禪房裏打坐參禪。白居易詢問禪房是否炎熱時,恒寂禪師緩緩回答:“不熱啊,甚至感覺很涼快。”白居易猛然醒悟,原來禪房也並非涼爽之地,只是出家人沒有紛繁的干擾,心靜自然涼。於是,白居易禪房牆壁上寫下了這首題壁詩《苦熱題恒寂師禪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讀此詩,夏天的心煩意亂頓時消散。

夏天到哪兒都熱,不如靜下來,讀點閒書,讀的是心境,讀的是心靜自然涼的境界。

初夏,我喜歡辦公桌上或家中茶几上放一只淡青色花瓶,插入三兩枝梔子花。花散幽香襲書面,青染眉頭駐心間,借青白之意消夏生涼,倒也雅趣。

初夏裏,晴耕雨讀,讀書以靜心,足不出戶,斷絕無效社交。白居易的《不出門》,還專講閉門讀書的妙處:“鶴籠開處見君子,書卷展時逢故人。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寓指以書為伴,悠然度日。心靜至不興波瀾,不愁延年益壽,不起過度的物欲和煩憂,修煉心境,陶冶精神。

閑讀,是打開夏天的雅致方式。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