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黃昏的表情/劉工昌

——從《百年孤獨》看拉美衰敗的文化基因

劉工昌

許多年之後,面對他的去世悲傷逆流成河的中國人,加西亞·馬爾克斯再也不會回想起,他站在陳舊的北京大院痛斥眾人都是盜版販子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我肯定也是盜版販子的一員,因為我買的是1991年12月第一版的,而《百年孤獨》正式授權要到20年後的2010年了。

我們還是從小說中眾人的祖母烏蘇拉的男人阿卡蒂奧·佈雷迪亞說起,從熱血青年時的手刃情敵的到成為族長時的勇挑重任,使得這個人的靈魂始終處於脫離現實的躁動不安之中,身體裏天生流淌著一股不安分的血,經由烏蘇拉的身體,匯成一股獨特的基因,毫無保留的播撒到了這個家族的後代身上。

奧雷梁若·布恩迪亞:因無愛的能力而孤獨。

二兒子奧雷梁若·布恩迪亞無疑是父親血統承繼的集大成者,他身上最顯眼的標誌是職業革命家。

勝利班師馬貢多後的奧雷梁若上校“臉色蒼白、額頭深陷,棱角分明、內心冷峻”。

奧雷良諾上校把自己的一生都毫無保留的獻給自己鍾愛的革命。也許從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起就註定了命運的悲劇。他就此把馬貢多乃至整個民族的命運都毫不猶豫的扛在了自己肩上。在他並不算漫長的人生裏,經歷了革命對自己人格的嚴酷碾造,反思了革命給這片土地帶來的無盡苦楚,他以巨大的勇氣親手埋葬了自己一手締造的革命,在同樣以巨大的勇氣試圖重新喚起革命時,世界已經容不下他,他必須在該死去的時候死去。

奧雷良諾第二:因奢華勞碌而孤獨。

他的生活怪誕嘈雜,忙碌充實,沒有一絲空閒。他的人生放蕩豪縱,快樂不已,令所有人羡慕。身體健壯,性欲旺盛,內心力比多強烈,在人際交往中,以無視規則為尋求之源。

在馬貢多遭遇毀滅性的大雨整個家族深陷危難之際,作為家族主心骨的奧雷良諾第二想到的不是忬困解危救家族於危難之中,而是想盡各種辦法逼迫母親交出她代人寄存的三袋金幣,甚至在大雨中在家中挖坑,不惜以毀滅家庭居所的手段來逼迫母親。沒有尋得期望錢財的奧雷良諾第二不得不告別了從前花天酒地的生活。在生命的暮年,極端困窘之下的他以不停的奔波勞累來供養那個龐大而賦閑的家庭。

他的一生由於過於勞碌而體會不到孤獨。

儘管馬爾克斯的初衷只是想“藝術的再現自己童年時代的世界,但由於作品過於豐饒的社會政治意蘊很難不讓人想起這是對人類歷史的隱喻。

小說為我們展示的不止是布恩迪亞這個家族的悲劇,更是整個馬貢多的悲劇,也正如作者後來接受採訪時所言,是整個拉美的悲劇。

小說為我們展示了兩個富有代表性的男人群體。一是以奧雷梁若·布恩迪亞上校為代表的一個男人群體,他們不滿於現狀,試圖以你死我活的革命來改變這一切,他們為了革命獻出了自己所能獻出的一切,他們樂於打破一個舊世界,但所建造的新世界比舊世界更為荒唐。

而奧雷良諾第二的出現則代表了這個家族的另一極。這個人對政治毫無興趣,卻對生活中的各種享享受樂此不疲。在他們眼裏,生活的每一天,就是盡可能的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為自己尋求最大的生存或享樂可能,至於什麼道德信條,善惡觀念統統不在眼底,更不用說什麼民族與國家的是非了。

奧雷良諾上校與奧雷良諾第二身上代表著支配著拉美政治與社會生活的兩個主要男人群體傾向,前者面對著外來的文明侵犯與政治壓制,堅決抵制,毫不妥協,以一種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方式與毀滅一切的強大勢力抗爭,他們似乎一直執著於現實中根本看不見的東西。

而後者的世界中終日飄蕩著飽食終日者的歡聲笑語,他的生命註定了就是在某個慵懶的下午,喝著美酒沉醉於微醺的幸福,來消磨閒適的時光。在他身上閃爍的是放縱過度後的空虛與文明觸頂後的腐爛,體現的是不思進取的精神厭倦。

前者的頻繁出現使得拉丁美洲素來以“出產”軍事強人著稱,在馬爾克斯諾貝爾獲獎宣言裏提到:從西班牙的統治下獲得獨立並沒有使我們擺脫瘋癲無知狀態。而充斥著整個拉美社會底層的更多是奧雷良諾第二們。他們的結合造就了現代國家發展史上一個特殊名詞——拉美現象的出現,也造就了現代經濟學上一個特別的術語——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現。

《百年孤獨》中馬爾克斯借助於藝術形象從個體人性的角度揭示了這種迷失的根源。馬爾克斯的筆力堪稱經典,《百年孤獨》透人心扉的蕪雜傳達出不可思議的淒涼和無助,無聲的畫面透露了無邊的隱喻色彩,向世人宣告了整個拉美大陸的絕望。

這也是一種勇氣,對拉美這塊被遺忘的大陸在迷失了半個多世紀之久的民族來說,我們今天重溫這部經典,是要徹底的敞開自己,不虛飾不隱瞞,讓國際社會以及許多置身事外的民眾最大限度的瞥見這片土地上那一張張充滿人間冷暖痛苦與感動而又不乏堅韌與淳樸的臉,觸摸到彌漫在底層日常空氣中的喘息、苦楚和寬慰,不加修飾的苦難的展示使得這一進程在顯示出悲涼的底色的同時又有著難得的溫情和沉重,讓一些原本對媒體傳誦不加關心的人也不知不覺間強化了對苦難的體驗,最終的結果是最大限度的凝聚起了戰勝苦難的力量。

然而,《百年孤獨》的偉大不僅在於它身上背負的獨特的拉美屬性,也就是說不是因為它所展現的帶有原始風味的所謂的濃烈的魔幻的拉美風貌切入到這個文明世界,恰恰相反,正是它背後閃現的普遍的社會人性深刻的閃現了這個多元世界的另一面。作為一個中國人,從布恩迪亞家族這裏我讀到了百年前的中國,奧雷良諾上校的命運無疑是那個時代中國革命者真實的縮影。而奧雷良諾第二的一家則讓我聞到了當下中國的濃烈氣味。

在美元強勢肆虐的今天,新興市場許多國家可謂危如累卵,這裏面一個較為集中的地區的動盪尤為引人矚目,那就是拉美,委內瑞拉已經倒下,阿根廷也已岌岌可危,巴西也是山雨欲來。這些國家都有很好的資源稟賦,他們也都有過令世人羡慕的一段時光,但卻落到今天這個人人都不想看到的境況。這裏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政治的、經濟的、甚至還有外來的影響,但我們認為,最核心的還是支配著這一地區人內在的文化心理。我們希望從這裏公認的最優秀的文化遺產《百年孤獨》中找尋答案,希望也能為萬裏外的中國所警示。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