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教我們保家衛國?全民國防教育的關鍵問題/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隨著兩岸局勢日趨緊張,臺灣的國防教育正進入轉型期。軍訓課程自民國112年(2023年)全面退出校園,取而代之的是政府推動的全民國防教育。教育部與國防部攜手合作,設計一系列涵蓋國防知識與危機應變技能的課程,為校園與社會層面建立起基礎架構。然而,近年來民間組織如黑熊防衛學院的參與卻引起爭議:當政府已經主導國防教育,為什麼還需要依賴這些民間機構?
全民國防教育,應以統一性與專業性為核心,由政府部門全盤規劃與執行,以確保課程內容的公信力和實效性。當前教育部與國防部合作的全民國防講習,在實行後早已涵蓋基本的防衛知識、急救技能等實用性內容,這樣的架構其實足以滿足國民基礎防衛教育的需求。
然而,民間如黑熊防衛學院的課程卻引發質疑。其內容包含「零日餐桌」的蔬菜種植、親子逃生活動等,雖然富有趣味性,但是否真正符合全民防衛的核心目標,仍需商榷。尤其是當國家安全的議題,需要專業性和實效性時,過於趣味化的活動可能降低訓練效果,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
其次,全民國防教育的政策初衷,是透過統一的教育體系,提升全民安全意識與危機應變能力。而在已有官方架構的情況下,為何還需依賴民間機構進行類似課程?這反映政策執行中的重疊問題。一方面,政府投入資源設計課程;另一方面,卻將部分資金分配給民間組織,進行與官方教育類似的活動課程,導致資源的分散與浪費。
再者,民間組織的參與也有其正面價值。這些機構通常具備靈活性與創新性,能夠針對特定需求群體提供專業訓練,並補充政府教育體系的不足。例如,民間組織可以設計特定領域的專業課程,滿足特定族群的需求,並且能夠迅速調整課程內容以應對社會變化。此外,民間機構的參與能有效擴大國防教育的覆蓋面,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提升全民的安全意識與危機應變能力。
民間組織在國防教育中的角色應是輔助性質,而非主導性質。政府可以藉由這些組織的專業知識與靈活運作,針對特定技術或族群需求進行補充培訓。例如,在針對偏鄉或特定職業群體的特殊訓練中,民間機構或許能發揮其靈活的組織能力。
但若讓民間組織全面接手國防教育的執行,無疑會稀釋政策的專業性與權威性。政府應強化對民間機構的資格審核與績效評估,確保其課程與政策目標一致,避免因趣味性活動占比過高,減少全民國防教育的核心價值。
軍訓課程的廢除,是臺灣教育現代化的一部分,但轉型過程中,專業性與統一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當前,政府已有完善的教育體系推動全民國防,但政策實施的方向與資源分配仍有改進空間。
國防教育不僅關乎國家安全,更是培育公民意識與社會韌性的基石。未來的全民國防,應該是政府、學校與社會協同合作的結果,而非部分民間組織的獨角戲。當政策方向明確、資源配置合理,國防教育才能真正成為凝聚全民意志的力量,而非淪為部分機構的經濟機會。(照片示意圖資料照)
- 記者:ELAINE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