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備戰課”/夏俊山

難忘“備戰課”/夏俊山

夏俊山

1969年,珍寶島事件發生後,備戰之風也吹進了我們的“戴帽子學校”——當時,小學增設初中班,叫“戴帽子”。我升了初一,仍在原校,開學才幾天,學校就給我們發了許多“三防”(防原子、化學、生化武器)材料。

化學課,我們用的課本叫《工業基礎知識(化工部分)》,因此化學課改稱“工知”課。“工知”老師講:遇到原子彈爆炸,要快速趴在土堤或樹樁後。遇到敵人的化學武器、細菌武器,要爬到屋頂上,因為化學毒氣、細菌都比空氣重……可是,如果敵機扔炸彈呢?我提出了新問題,化學老師愣了一下,馬上安慰我們:“這一點,明天上完備戰課,大家就知道了。” 於是,我們都盼著上“備戰課”。

第二天,我們終於迎來了“備戰課”。上課就兩項內容:一是練拼刺刀,二是挖防空洞。

那時,農村每個生產大隊有民兵營,每個小隊有民兵排。深夜,民兵營長會叫人突然吹號,全大隊的基幹民兵 聽到軍號聲都會一躍而起,比賽集合速度。每逢“八一”,海安的打靶場會有不少民兵實彈打靶。在那種“七億人民七億兵,萬裏江山萬裏營”的氛圍中,我們的“備戰課”根本沒人注意。就說拼刺刀吧,老師讓我們每人抓一根借來的木棍,看他示範。他喊一聲:“突刺、刺!”我們便把木棍向前刺,並大吼一聲“殺!”等到刺累了,老師就教我們唱一首很帶勁的歌:“拼刺刀,看誰刺得好!保衛毛主席,就要練好這一著!誰要反對毛澤東思想,就要狠給他一刺刀……”

挖防空洞是在下午。時髦的同學帶上軍用水壺,紮上軍腰帶,軍帽上還要套上樹枝編的圈兒作偽裝。至於怎麼挖洞,老師也沒講,全靠每個人自己“發揮”。那時候電影很少,但《地道戰》大家都看過。有人就照著電影裡辦法,在比較隱蔽的廁所後面,用自帶的鐵鍬往下挖,邊挖邊哼著歌:“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歌聲,讓我們仿佛回到了戰爭年代,人人豪情萬丈,有的還揮著拳頭,似乎開戰在即,揮拳就能把敵人打死。大家你挖我運,幹得汗流浹背,不到一節課功夫,就挖了半人深。再往下挖,就出現了水,而且不斷增多。有同學叫起來:“這哪裡是挖地道?我們是在挖井呢。”也有同學說:“不對,我們選錯地點了,這水說不定是廁所漏出的糞水。”挖洞的同學滿臉泥土和著汗水,一聽說“糞水”,立刻爬上來,再也不願挖了。就在這時,另一個小組傳來了好消息,他們挖的防空洞已經能躲人了!

大家歡呼著去參觀。原來,他們的防空洞開在湖桑田旁的河堤上,在迎河的一面,老鼠打洞一樣橫著掏。泥土全部扒拉到河中,所以進展快。不過,看那防空洞,洞頂的土太薄了,能擋炸彈嗎?我才這樣想,只聽有人嚷:“不好了,洞要塌了!”沒等我反應過來,就見防空洞口有個人在後退,緊接著就是一聲響,洞塌了!

事情發生在一瞬間。等大家反應過來,都嚇壞了:幸虧洞口的同學才探進半個身子,就發現險情,迅速後退……

得知我們兩個小組挖防空洞都失敗了,班主任這才告訴我們:剛才大隊支書來過了,他反對挖防空洞,說我們這一帶地下水位高,根本不適合挖洞。以後上“備戰課”,練好拼刺刀就行。

備戰課是學軍的重要內容。除了拼刺刀,挖防空洞,我們還進行過野營、拉練、投擲手榴彈等,讓我膽顫的是’索渡”——在河岸之間,拉上一根粗繩子,繩子兩頭分別拴在兩岸的樹上,全班同學按順序抓住繩子,爬到河對岸,在沒有橋和船的情況下,通過索渡,可以進攻或逃離敵人。當然,備戰課是階段性的,文化課教學還是要的,主席有指示:“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當然,直到初中畢業,我離開楊舍大隊的戴帽子初中,也沒有見敵人打過來,我們想報效祖國,成為戰鬥英雄的夢也徹底涼了。有人開始猜測:一定是蘇修叛徒集團看到偉大的中國人民深挖洞、廣積糧,全民皆兵,很害怕,不敢來了!

鬥轉星移。如今,想起當年的“備戰課”,我總覺得那種居安思危的精神雖然可貴,但做法未免荒唐,而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可笑,這是否與文革內亂,閉關鎖國有關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