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鄭板橋的“學吃虧”/夏俊山

夏俊山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有句名言:“吃虧是福。”近日,筆者看藝術品拍賣方知,鄭板橋還有更簡短的表達“學吃虧”(見圖)。乾隆十八年(1753年),鄭板橋因請賑被罷官,個人吃了大虧,但贏得“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畫像以祀”。換個角度看,這又是“福”;1762年,鄭板橋寫下“學吃虧”的格言,不久(1766年)他就去世了。
看看現在的社會,有多少人願意 “吃虧”呢?筆者看到:不肯吃虧不能吃虧的,大有人在。某些人哪怕吃了一點小虧,也會心裡壓不住火,總想著報復,哪裡還需要“學吃虧”?鄭板橋主張“學吃虧”是不是人老了,變傻了?
薑是老的辣,酒是陳的香。晚年的鄭板橋不傻。肯吃虧的人與什麼虧都吃不了的人,格局是不一樣的。曾國藩可謂成就卓著,有一次,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我不肯輕易受別人的恩惠,情願別人占我的便宜,決不能去占別人的便宜。以後凡事不可以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易受人錢財,切記切記!”正一位肯吃虧,大度,曾國藩積累了良好的人脈關係,樹立了可靠信任的威名。他能成為晚清重臣,被冠以“半聖”之名,與他 “不可以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易受人錢財”的處世之道,不能說沒有任何關係。從長遠看,那種小家子氣、斤斤計較的人,沒有人會喜歡跟他打交道。肯吃虧的人,寬容豁達格局大,人緣錯不了,幹什麼事情反而容易成功。鄭板橋“學吃虧”的格言,其實蘊含著深刻的人生經驗和人生哲理。
當今社會,筆者覺得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群眾形容某些人:“手掌好像有倒刺,雞蛋過手小一圈,跌倒不忘抓把泥,到處佔便宜,從來不吃虧。”這樣的人是真的聰明嗎?看看某些因貪婪入獄的官員,因自私被孤立的打工者,因以次充好而吃虧的生意人……這些人都不是真聰明。事實上,凡是格局大、胸懷大的人,生活中,往往都不怕吃虧,甚至是敢於吃虧、主動吃虧,如此,他們不僅能更加順利地解決許多問題,也容易獲得他人的尊重,成就自己的事業與人生。世人都不傻,占了他人的一分便宜,人家就會疏遠你一分,人生的路就窄了一分,而吃虧,反而是給自己留退路,留餘地。“學吃虧”不是傻子,鄭板橋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行為決定人品,人品決定人生。鄭板橋的“學吃虧”其實是一種將名利場視為過眼雲煙的超然。當同僚們忙著攀附權貴,他卻在竹影下煮茶聽雨,將官場的失意釀成藝術的清歡。實際上,他是在“吃虧”中守住本心,正像他畫中的瘦石,歷經風霜不改棱角,卻在棱角中藏著圓融。在這個精於算計的時代,有多少人執著於錙銖必較,卻在得失的算盤中迷失了本心?鄭板橋“學吃虧”的智慧啟示我們:吃虧並非懦弱,也不是毫無底線,逆來順受,而是在得失的天平上,給良知多加一枚砝碼;在進退的取捨間,為靈魂留一片淨土。正如他筆下的竹石,歷經千磨萬擊,依然咬定青山,在吃虧的土壤裡,長出參天的風骨。
從“學吃虧”的附言可以看出,這是鄭板橋自用並作為家訓而書寫的。世事紛紜,路有坎坷,好人品是一生的通行證。風雨中的竹子可能暫時低頭,但它的脊樑會依然挺拔。願我們都能從鄭板橋的“學吃虧”中有所領悟,守住好人品,走好人生路。(圖:夏俊山提供)
- 新聞關鍵字: 雞蛋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