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三潭,吃枇杷/傅中平

去三潭,吃枇杷/傅中平

傅中平

穀雨過後,那一樹樹枇杷漸次成熟,及至五月,一叢叢碩大、金黃的果子已迫不及待地從枝葉間探出頭來,正所謂“五月枇杷正滿林”。高調的枇杷,此時仿佛比果農還要性急著上市呢。

枇杷,原產於中國四川、湖北等地,現廣泛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包括安徽、浙江、福建、廣東等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區。

我的家鄉雖也有零星種植,但不成規模,果兒也不大。記得兒時,當枇杷成熟後,我們幾個饞嘴的小孩便盯上了附近人家的一棵枇杷樹。白天自然不敢動手,等到天黑,我們摸到枇杷樹旁朝手心裏吐口唾沫,準備攀樹。此時,門閂突然響了,嚇得我們沒命地奔跑作鳥獸散。

兩百公里之外的歙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中國枇杷之鄉,其境內的“三潭枇杷”更是聞名遐邇。據悉,“三潭”地區枇杷栽培歷史悠久,宋淳熙二年(1175年)《新安志·木果篇》中就有枇杷的記載,距今已800多年。“三潭”謂之為新安江沿岸的瀹潭、漳潭、綿潭三個自然村。產自這兒的枇杷具有“果大,皮薄,肉厚,呈橙黃色”的特點,味甜汁多,品質極佳,因此也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享有“天上王母蟠桃,人間三潭枇杷”之美譽。

上乘的品質還得益於三潭獨特的小氣候。

處於新安江上游三個大拐彎處的瀹潭、漳潭、綿潭,山坡低緩,紅白沙土豐富,這種獨特的冬暖夏涼、終年雲霧縈繞、雨量充沛的氣候,為枇杷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也是三潭枇杷品質優良的重要原因。而如此美味,對於我來說則有一種“雖吃過枇杷,卻未吃過三潭枇杷”的抱憾。

幾年前,三兩好友一合計,大家皆說:走,到三潭吃枇杷去。

那一次去,當地正舉辦三潭枇杷節。我們宿在深渡鎮,街道上到處都是賣枇杷的果農,擔子裏每一個金黃黃的枇杷都是體形碩大、色澤誘人,看上去又是那麼的汁水充盈,這對於我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強烈的誘惑呢。

我們每人都稱了三五斤的果子,嘴饞之下已經顧不得斯文了,剛剛付了錢便站在了路邊,一邊撕皮一邊往嘴裏送……要說這“三潭枇杷”,只有品嘗過了才有發言權。果實的肉質自不必說,不像我曾經吃過的枇杷,咬在嘴裏竟不知其味,說甜不甜、說酸不酸。而“三潭枇杷”剛一咬在嘴裏,果肉可口,清香繞於齒頰,更有甜津津的滋味沁人心脾,讓你不忍一口咬淨。

回到房間,繼續吃枇杷“大快朵頤”。朋友老徐的妻子找到宿店老闆問,有沒有微波爐。老闆問做什麼。老徐的妻子說,要用微波爐打一下枇杷。老闆頓時有些狐疑。雖然我們都知道老徐的妻子有怕寒的毛病,但是面對“枇杷要用微波爐加熱了再吃”的說法,成了我們日後的飯後談資。老徐對妻子笑言:旅店老闆可真是被你搞傻了,還以為你要找他的“枇杷”。

“找枇杷”意即找別人碴子的意思。這是我們當地的一句方言。

雖然我們笑話老徐的妻子,但是她的做法不無道理。因為枇杷屬性涼之物,對於怕寒之人將枇杷加熱了吃,雖有些好笑,於身體來說卻是正確的。

枇杷作為一種藥食同源的果實,具有潤肺止咳、止渴、和胃等功效。止咳糖漿和枇杷膏等藥品中的主要成分即是枇杷。枇杷花是一種蜜源,而三潭枇杷花更是優質的蜜源,所釀的枇杷蜜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是蜂蜜中的珍品。此外,看似不起眼的枇杷葉也具有治療慢性氣管炎等藥用功效。一棵枇杷樹,可謂全身都是寶。

深渡鎮有一個水運碼頭,乘坐遊船不但可遊覽新安江畫廊的沿岸風光,還可直達千島湖。那一日,我們在遊船上看到沿江兩岸的山上,果農種植的枇杷樹上綴滿了還沒有採摘的金黃色的枇杷。那黃色如同密密麻麻的星辰,綴滿了天際,閃耀著光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